《閱讀變現》:歸納法和演繹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如何在讀書時應用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讀書不是看就好了嗎?為何大家都爭相學習她的「閱讀技巧」?從不讀書,到每年都能讀完100本以上的書籍,從上班族,成為幫助萬人改變人生的閱讀教練。本書的作者格格靠著這一套有系統的讀書方式,不僅自身受益,也幫助無數人透過閱讀解決問題。
文:格格
邏輯框架1:金字塔結構
常見的第一大邏輯思維,就是「金字塔結構」。
1. 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結構來源於芭芭拉.明托的書《金字塔原理》。這本書歷久不衰,廣受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數次再版,常年名列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前茅。它是麥肯錫公司奉行四十年的經典培訓教材,也是華為大學金牌講師的推薦閱讀書籍。
作者芭芭拉.明托是哈佛商學院的第一批女學員之一,也是麥肯錫公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性顧問。由於她寫作方面的專長,被派去倫敦幫助那些需要用英語寫報告的歐洲人。此後,她成立自己的公司,開始推廣金字塔原理。
現在,金字塔原理已成為麥肯錫公司的標準,並被認為是麥肯錫公司組織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簡單來說,金字塔結構體現了一種高效率的結構化思維。它能夠幫助管理者提高邏輯性、條理性、思考力,幫助使用者清晰思考、有效表達。越來越多各行業的職場人,運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自我進階。

金字塔結構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
從縱向來看,最頂端就是你的「結論」,下一層是支撐結論的不同「理由」,再下一層就是支撐這些不同理由的「事實」。
從橫向來看,每一個層級的理由、事實也要有邏輯。也就是說,你要透過歸納分組的方式排序資訊。
2. 金字塔結構的四大特點
- 結論先行:通常,一次只表達一個思想,且都出現在文章開頭。
- 以上統下:上一層的結論是對下一層的總結概括。
- 歸類分組:每組中的思想必須屬於同一範疇。
- 邏輯遞進:每組的思想並不是混亂無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的。
總結一下,金字塔結構有論、證、類、比四大特點。
舉例說明,在第一章第四節中介紹「六大閱讀法」的部分,就是按照金字塔結構來寫作的:
結論先行。開篇就明確告訴大家,一共有六大常見閱讀法。
以上統下。然後,依次講解六大閱讀法,每個閱讀法都是上一層結論的支撐。
歸類分組。比如,快速閱讀法部分內容最多,但這一組中的思想,不管是閱讀步驟,還是閱讀注意事項,都屬於同一範疇,即快速閱讀法。
邏輯遞進。每一部分都是按照「是什麼」、「怎麼辦」這一邏輯順序來寫的。每組的思想都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
透過金字塔結構來論述,能讓邏輯清晰,聽眾或讀者也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跟上你的思路。
3. 金字塔結構的兩種應用
第一種應用方式:快速閱讀。看書時,特別是快速閱讀時,如果你有意識的應用金字塔結構,就能快速辨別結論、理由、事實。
⑴ 找到書中的「結論」
什麼是「結論」呢?「結論」就是中心思想。
這時,你需要關注資訊中的幾個重要位置:每章、每節、每段的開頭和結尾,這些都是特別容易呈現「結論」的地方。找到了結論你就抓住了重點,就不會遺漏重要資訊。
⑵ 識別支持結論的「理由」
書中的「理由」,通常都會用數位明確標出。比如:第一、第二、第三等。找到理由,幫你直擊書中重點,而不是沉浸在書中找不到方向。
⑶ 找出資訊中有哪些「事實」
作者列舉資料和不帶感情色彩的事例,都是為了支撐「理由」進行論證。所以,你在快速閱讀時可以跳過不看。
舉例說明,第一章中,「明確讀書的七大好處」,也是按照金字塔結構來論述的。
結論:讀書有七大好處。
理由:好處1、好處2、好處3⋯⋯
事實:每部分都舉出學員真實案例,幫助理解。
這樣拆解之後,你是不是能更快速的閱讀了呢?
第二種應用方式:輸出表達。不僅在輸入時,你在輸出時,同樣要用金字塔結構。遵循金字塔結構的四大特點,能幫對方更輕鬆的抓住你想表達的重點,實現雙方的高效溝通。以下舉例說明:
- 結論先行 :讀書對個人成長非常重要。
- 以上統下:理由1:「大咖」每天都在讀書,普通人更應該讀書;理由2:普通人能透過讀書升級認知;理由3:普通人能透過讀書打造核心競爭力。
- 歸類分組:理由1中,舉3 個例子,都是成功人士:巴菲特、查理.蒙格、俞敏洪。
- 邏輯遞進:按照先講外國人,後講中國人的次序來排序。
總之,按照金字塔結構輸出時,你需要在縱向上,做到頂層是結論,然後是支撐結論的理由1、理由2、理由3,最後是客觀事實;你需要在橫向上,保證每一組要點都有一定的規律和分類, 彼此也是有邏輯關係的。
金字塔結構幫你清晰表達。讓你在做讀書分享、演講、討論、工作彙報時,都能清晰呈現自己的觀點,說服聽眾,與上級、同事、客戶等高效溝通。
書友韋韋就是學習邏輯力的受益者,她運用邏輯力來提高溝通效率,甚至提升工作業績。她之前一直是個邏輯力不怎麼強的人。一次和朋友約好一起去馬來西亞,朋友一下子就搞定行程表,而她只能對此嘆為觀止。寫作的時候也是如此,她就只會羅列自己的收穫,儼然一位複製貼上小達人。表達更是不得章法,想到哪兒說哪兒,雖不是「話題終結者」,也是位道道地地的離題大王。
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長此以往,她內心認定獲得邏輯力這項技能比登天還難。尤其在最近的溝通中,因為沒有清晰的邏輯力,她總會感到挫敗感,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狀態非常差。她個人有一個習慣,每當感到自卑的時候,就會拚命讀書。即便這樣,她依然生活在焦慮中。
後來透過一位朋友介紹,我們相識,我指導她習得了邏輯力。在提高邏輯力的過程中,她認為金字塔結構幫助最大,為了練習有邏輯的表達,她購買了記事本,每當遇到重要溝通事項,她都堅持提綱先行。她會按照結論、理由和事實的方式列提綱,在溝通的過程中,不斷的補充具體的內容。
她做銷售工作,之前見客戶,溝通總是天馬行空,聊的時候很開心,結束後好像什麼都沒聊一樣。她有個習慣,溝通後做個小覆盤,請客戶聊聊收穫並給她提提意見,有幾個熟悉的客戶直接說她太囉唆,這對她的打擊太大了。但是,最近見過的客戶在覆盤時都能談出至少兩點收穫,回饋說她的介紹有理有據,簡單清晰。甚至有一個見過兩次的客戶鄭重的對她說:「姐,你進步神速啊!」
這些都給了她莫大的動力。清晰的表達邏輯,既降低了溝通成本,給客戶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她的自信心。當然,伴隨而來的則是業績翻倍。這就是邏輯力的神奇之處。
邏輯框架2:MECE分類法
一起複習一下金字塔結構:從縱向看,最頂端就是你的結論,下一層是支撐結論的不同理由,再下一層就是支持這些不同理由的事實。從橫向看,每一個層級的理由、事實也要有邏輯。也就是說,你要透過分類的方式排序資訊。
說到分類,就要用到MECE分類法。MECE分類法,是常見的第二大邏輯思維。
為什麼要對資訊分類呢?因為人腦一次性接收資訊的量有限,而大腦又有自動將某些具有共同特點的事物歸類和重組的能力。換句話說,分類明晰的事物會更容易記一些。
那麼,該如何分類呢?一個通用的分類法則,就是MECE分類法。
MECE分類法是麥肯錫思維訓練中的一條基本方法,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簡單來說,就是使用MECE分類法分類時,各個要素之間既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遺漏,也就是「不重不漏」。
1. MECE分類法的五種分類方式
⑴ 二分法:這個分類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就是把資訊分成A 和非A 兩個部分。比如:國內& 國外、他人& 自己、已婚&未婚、成年人&未成年人、左邊&右邊、男人&女人、收入&支出等。
⑵ 過程法: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流程、程式等,對分類資訊的方式。比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制定的日程表、解決問題的六個步驟、達成目標的三個階段等。
有一個非常實用的過程法,就是「PDCA」。所謂PDCA,即計畫(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的字首字母組合。無論哪一項工作都離不開PDCA的迴圈,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經過計畫、實施、檢查、處理這樣四個階段。
PDCA迴圈,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且合乎邏輯的工作方式。你不僅可以把它用到工作中,也可以用到讀書中。比如,每月月初制訂計畫,然後按計畫執行,在月底覆盤時,檢查有什麼問題、發現可改善的地方,並在下月改善你的行動。如果不斷反覆下去,你就會成為讀書達人。
⑶ 要素法:要素法聽起來好像有點深奧,但其實你在生活當中也經常使用。比如:優秀員工的七種品質、時間管理的七個祕訣等。其實都是把一個整體分成不同的構成要素。這種分類方式通常用於說明事物各個方面的特徵。
有一本非常經典書,是美國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寫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其寫作就用到了要素法。
⑷ 公式法:公式法也很常見,也就是說,你可以按照公式設計的要素去分類。比如,銷售額=客單價×銷售數量。這是商業領域最常用的一個公式,就是把銷售額透過公式拆解成了客單價和銷售數量。
⑸ 矩陣法:這種分類方式也很常見。比如,非常經典的「時間管理四象限」,就運用了矩陣法,如圖2-2所示。按照事情的重要緊急程度,將事情分為四種: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且不緊急。用矩陣來表示,就非常易於理解。

2. MECE分類法的三種應用
⑴ 高效思考:在你思考問題時,直接應用前人總結的智慧,可以提高思考效率。比如,大家經常在換工作時會糾結,這時用SWOT分析模型來分析你的現狀,就非常清晰。
SWOT是一種戰略分析方法,SWOT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reats)。透過對被分析物件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綜合評估與分析得出結論。你可以用SWOT來分析兩份工作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而不是自己一直糾結。
⑵ 高質輸出:在你對外輸出時,不管是寫作,還是演講,運用書中的邏輯模型都會讓你的輸出更加高品質。尤其是工作彙報時,適當應用邏輯模型,也會讓領導、同事對你刮目相看,幫你贏得更多機會。
比如,運用4P行銷理論、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經典理論進行分析,可以讓你的輸出更有說服力。
⑶ 歸類分組:在思考和表達時,當你梳理了一堆理由、事實,列在了金字塔結構上之後,要在橫向上對它們進行分類和排序時,就要用到「歸類分組」。
例如,某次聽課後,洪生同學寫聽課收穫時,就對講課內容進行了歸類分組,分三點論述,邏輯清晰,讓他在輸出時脫穎而出。
聽課的三點收穫
- 為什麼讀書:讀書的七大好處;書中自有黃金屋;透過閱讀去拓寬認知、提升自己。
- 讀什麼書:選對的書,保護閱讀習慣,看書評、達人推薦等整理好個人書單。
- 怎麼讀書:運用六大閱讀方法,培養自己的閱讀力,養成讀書總結的好習慣,但光讀書沒用,一定要去踐行,進行踐行分享,只有持續的學習輸入,才能保證不斷的輸出。
邏輯框架3:歸納法與演繹法
常見的第三大邏輯思維,就是歸納法與演繹法。歸納法與演繹法是人們最熟悉的邏輯思維方法。
1. 什麼是歸納法
歸納法,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根據許多個別事物的特殊性,來概括出同類事物的特徵。
舉例來說:喜鵲是鳥,喜鵲會飛。烏鴉是鳥,烏鴉會飛。所以結論是,凡是鳥都會飛。
注意:雖然歸納法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論證方式,但是,當你使用歸納法概括結論時,一定要確保你所羅列的要點是窮盡的。否則,得出的結論就有可能不正確。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你會發現,鴕鳥也是鳥,但不會飛。所以,你並不能得出結論「凡是鳥都會飛」。
2. 什麼是演繹法
演繹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法。
演繹法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是一般事物,小前提是論證的個別事物,結論就是論點。通常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小前提是具體事物,結論是具體事物的性質。
現在,用最著名的「蘇格拉底會死」三段論來舉例: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一定也會死。
注意:如果大、小前提不正確,即使邏輯沒有問題,也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演繹法得出的結論正確與否,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3. 歸納法與演繹法的三種運用
歸納法和演繹法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如何在讀書時應用呢?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因為它是根據經驗總結而來的,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
⑴ 加速理解內容:有了歸納法與演繹法的思維方式,你能更快的理解作者的行文結構,更快抓住重點。比如,有一本書叫《精益創業》,它在寫作中就用了演繹法。書中講述的方法,就是你先提出一個假設,如增長假設或價值假設,再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性產品)去驗證這個假設正確與否。
MVP就是指開發團隊透過提供最小可行性產品獲取使用者回饋,並在這個最小化可行產品的基礎上持續快速反覆運算,直到產品到達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MVP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是很重要的,可以快速驗證團隊的目標,快速試錯。
⑵ 歸納書中重點:在讀書時,要養成及時歸納重點的好習慣。
比如,你每讀完一節,都嘗試用一句話或一個關鍵字,去歸納出這一節的重點,並標在目次相應的部分。
一邊歸納,一邊讀書,也會讓你的記憶更深刻。
⑶ 巧取各種標題:歸納法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幫你取標題。在讀完書,去寫書評或進行讀書分享時,通常都需要一個漂亮的標題,好吸引別人的關注。
標題的核心,就是對全書亮點的總結。你可以在瀏覽目次與你標注出的重點後,輕鬆取出書評或讀書分享的標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閱讀變現:一天30分鐘的榨書法,幫你最速儲備職場競爭力!》,樂金文化出版
作者:格格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短時間、高回報的最強榨書法
萬人親證有效!每天30分鐘,將個人優勢發揮到極致
拓展人脈與錢脈,最速脫魯絕招就是閱讀!
還記得小時候,老師父母總是不停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嗎?
在出社會之後,你卻總是庸庸碌碌於工作生活不再閱讀?
想要改變這樣的人生,你需要重新找回「閱讀」!
跟著本書學會正確閱讀,你就能培養自我能力→發揮個人影響力→結交有效人脈,
無論是升職加薪、結交朋友、培養斜槓軟實力,
每天花一點時間閱讀,就能讓你的人生變得不一樣!
生活已經夠忙了,為什麼還要閱讀?因為比你忙的一流人士都在讀書!
股神巴菲特天天讀書500頁,比爾.蓋茲每年也讀50本書,
這些絕對比你忙碌的優秀企業家們,
都在用閱讀投資自己,藉由讀書成為更卓越的人,
身為一般人的你我,實在不應該再幫不讀書找藉口!
但是要怎麼像他們一樣,從閱讀中取得價值甚至讓自己增值?
跟著本書作者格格的方法,讓讀書效力變成你的競爭力!
讀書不是看就好了嗎?為何大家都爭相學習她的「閱讀技巧」
從不讀書,到每年都能讀完100本以上的書籍,
從上班族,成為幫助萬人改變人生的閱讀教練。
本書的作者格格靠著這一套有系統的讀書方式,不僅自身受益,
也幫助無數人透過閱讀解決問題。
她想要告訴你,學會「榨書」技巧,
在現代人的忙碌生活中,藉由瑣碎時間讀完一本書不再是天方夜譚,
只要30分鐘就能有效率的讀對好書、學對知識;
她用自身證明,巧用「榨書」變現,
閱讀不再只是靜態的知識吸收與應用,還有各種多樣化的效果,
不僅能提升表達與書寫,還可擴增人脈、影響力,甚至成功經營個人品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