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寒流來北台灣下探7度,午後估省道車流增多,主要幹線4路段易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是大年初三,高公局估交通量為140百萬車公里。根據高速公路1968網站,國道1號高架楊梅端至新竹南下路段壅塞,湖口至竹北、國道3號大溪至龍潭則紫爆,時速低於20公里。
大年初三寒流北台灣濕冷,嘉義以北晚間下探7度
(中央社)氣象局今(24)日發布低溫及大雨特報,基隆北海岸、宜蘭易有局部大雨發生,北台灣白天降溫至攝氏11度,晚間嘉義以北、宜蘭為7、8度;此外,清晨平地最低溫為基隆市七堵區8.6度。
中央氣象局發布低溫特報,今天至26日清晨寒流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非常寒冷,其他地區早晚非常寒冷,易有10度以下氣溫;台中以北及宜蘭有持續10度或6度以下氣溫發生。
根據氣象局網站,清晨平地最低溫為基隆市七堵區8.6度,其次為桃園市楊梅區8.7度、新竹縣湖口鄉8.8度。
氣象局說明,今天寒流影響,各地持續降溫,天氣非常寒冷,白天北台灣溫度降至11至13度,台中至台南14、15度,高屏及花東17、18度,越晚溫度越低,入夜後嘉義以北及宜蘭低溫只有7、8度,台南及花蓮9、10度,高屏及台東低溫11到13度,沿海空曠地區及近山區平地會再降溫。
氣象局並發布大雨特報,東北季風影響,今天基隆北海岸及宜蘭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
氣象局指出,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中部山區亦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25日大台北及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東部、東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亦有零星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
氣象局提醒,台南以北、東半部(含綠島、蘭嶼)、恆春半島沿海空曠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將有9至11級強陣風,鄰近海域並有較大風浪;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含蘭嶼、綠島)及恆春半島沿海有長浪發生;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高山有局部降雪機會,山區道路請慎防結冰或路面濕滑現象。
寒流來襲北台灣入夜下探6度,山區有機會降雪
(中央社)氣象局昨天發布低溫特報,除了高、屏、澎,全台有感,台中以北及宜蘭入夜到明天上午是最冷時段,低溫6到10度,山區如果水氣足夠則有降雪機會,這波寒流影響至26日。
中央氣象局昨天發布低溫特報,橙色燈號包含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宜蘭縣,氣溫有機會降至攝氏6度以下;台北市、台中市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會。
另外,黃色燈號包含新竹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花蓮縣、台東縣、金門縣,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會,連江縣則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會。
根據氣象局資訊,黃色燈號是平地最低氣溫10度以下;橙色燈號是平地最低氣溫6度以下,或平地最低氣溫10度以下且連續24小時平地氣溫12度以下。
氣象局指出,如果低溫和水氣條件配合,北部山區有降雪機會,即使沒有降雪,也可能道路結霜路滑,用路人注意路況維護行車安全。
氣象局也提醒,民眾應注意預防低溫導致的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確保兒童的頭、頸、手和腳部溫暖。冬季為流感好發季節,注意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農作物及水產養殖業注意寒害。

初三午後估省道車流增多,主要幹線4路段易塞
(中央社)公路總局今天表示,預估中午前後至下午部分路段車流增多,省道主要幹線如台9線蘇花公路及南迴公路、台61線鳳鼻至香山路段及竹南路段與中彰大橋路段、台1線水底寮至楓港路段易壅塞。
公路總局發布新聞稿表示,今天為春節連續假期第5天(大年初三),上午部分省道主要道路出現零星車多狀況,隨時間推移預估在中午前後至下午時段車流將會逐漸增多。
公路總局統計,昨天下午部分觀光地區及快速公路路段有車流量較高情形,包含台2線外木山至大武崙路段、淡水路段、台61線龍井至中彰大橋及伸港至中彰大橋路段、台84線下營系統路段、台74線霧峰至大里路段、台82線嘉義系統路段、台88線大寮至五甲系統路段皆有車多及壅塞情形。
公路總局推估今天易壅塞路段如台9線蘇花公路及南迴公路、台61線鳳鼻至香山路段及竹南路段與中彰大橋路段、台1線水底寮至楓港路段等省道主要幹線;外銜接國道的快速公路,如台64線接國3中和交流道、台74線台中環線接國3、台86線接國3關廟路段、嘉義台18線中埔交流道路段,也將有車多壅塞情形。
此外,觀光旅遊景點路段也將有旅遊車潮出現,包含新春參拜熱點周邊道路,如台3丙線竹山紫南宮、台19線北港朝天宮及台17線南鯤鯓代天府等;觀光景點周邊道路,如台2線東北角沿線風景區、台2線及台2乙線淡水地區、台3線大溪、大湖路段、台7線慈湖路段、台14甲線清境農場及台21線日月潭周邊、台26線墾丁路段等。
公路總局表示,為疏運民眾返鄉及外出乘車需求,公路總局已經協調客運業者視人潮機動增班,昨天西部國道客運共計行駛5531班次,疏運8萬1674人,疏運人數較2022年同期增加13%;東部國道客運路線共計行駛1356班次,疏運2萬3505人,疏運人數較2022年同期增加2.57%。

初三上午國道路況,國1湖口至竹北、國3大溪至龍潭紫爆
(中央社)今天是大年初三,高公局估交通量為140百萬車公里。根據高速公路1968網站,國道1號高架楊梅端至新竹南下路段壅塞,湖口至竹北、國道3號大溪至龍潭則紫爆,時速低於20公里。
高公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昨天全日交通量為130.8萬車公里,是年平均平日的1.5倍,國道5號交通量為3.7百萬車公里,為年平均平日的1.4倍,昨天路況除國5北向石碇至頭城路段於晚上10時逐漸紓解外,其餘路段於晚上8時後大致順暢。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