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成粉》成釜山國際電影節話題作,「當偶像成了罪犯」24歲導演拍下粉絲掙扎心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鄭俊英事件因牽連韓星勝利的夜店性犯罪醜聞,廣受韓國社會及喜愛韓流的海外粉絲關注,也造成許多歌迷放棄支持鄭俊英,今年24歲的電影系學生吳洗娟就是其中之一。「(消息爆出後)大概過了一個月,我才有辦法跟周邊的人談起過去喜愛的偶像成了罪犯這件事」,吳洗娟說,沒想到周邊許多人建議她將這個經歷拍成電影。
(中央社)影歌藝三棲的韓國歌手鄭俊英在2019年傳出偷拍並散播性愛影片醜聞,之後更爆出下藥性侵女性、在與藝人朋友的聊天室中發表詆毀女性的不雅言論,最終遭判刑入獄,在演藝圈消聲匿跡,但在大批脫飯(不再支持藝人)潮中,仍有粉絲選擇留下守候。
鄭俊英事件因牽連韓星勝利的夜店性犯罪醜聞,廣受韓國社會及喜愛韓流的海外粉絲關注,也造成許多歌迷放棄支持鄭俊英,今年24歲的電影系學生吳洗娟就是其中之一。
選擇離開及留下的人
吳洗娟拍攝的紀錄片《成粉》(「成功的粉絲」的簡稱)主要以多段訪談組成,受訪者都是吳洗娟身邊的同學、追星同伴、職場同事,共同點是都擁有一段「失敗的」追星經歷,因支持的偶像犯下罪行,決定割捨長久以來的情感、同時也被罪惡感折磨,反覆自問過去對偶像的支持是否助長犯罪。
「脫飯」說來容易,實際上卻很難,對長期追星的粉絲而言,追星代表的不只是對偶像的喜愛,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是鼓勵自己努力生活的動力、是與志同道合好友的美好回憶。
吳洗娟從國中時期就是鄭俊英的歌迷,第一次去粉絲見面會、第一次搭KTX(韓國高鐵)、第一次為了參加簽名會等活動到處奔波都是為了他,甚至以粉絲身分上過綜藝節目,這些讓她被稱為「成功的粉絲」的輝煌過去,卻在一夕之間成了黑歷史,第一次去法院,也是為了過去曾深深喜愛的這個人。
吳洗娟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坦言,「我們並不求偶像為我們做什麼,只要他們過好自己的生活,我們就很幸福了,但連這樣的期盼都無法實現,不覺得很令人悲傷嗎?」
「(消息爆出後)大概過了一個月,我才有辦法跟周邊的人談起過去喜愛的偶像成了罪犯這件事」,吳洗娟說,沒想到周邊許多人建議她將這個經歷拍成電影,「我才開始想如果拍成電影可以講什麼樣的故事」,除了像她一樣失望離開的粉絲,在以女性為主的粉絲族群中,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支持犯下迫害女性罪行的偶像,吳洗娟的好奇心讓當時才20歲出頭的她毅然決然休學,投入從未接觸過的紀錄片拍攝工作。
從粉絲文化看社會現象
「看著這些仍支持偶像的粉絲,我經常聯想到韓國政治人物的支持者」,無論是從隱藏在檯面下、默默支持偶像的藝人粉絲,還是至今仍每個週末在首爾市內舉行活動的前總統朴槿惠等政治人物的支持者身上,都能感受到韓國社會對支持對象的偶像化及粉絲文化(fandom)現象。
「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們都是在偶像犯罪後仍不放棄支持的人」,吳洗娟說,在深入接觸政治人物的支持者後,她的想法從原本的無法理解變成「也是有可能這樣」,她坦言,這種感情很難用言詞、有條理的說明,「於是我決定直接將我看到的一切透過電影展現給觀眾」,「也許正因為無法說明,才是人心、是愛、是粉絲的真心」。
吳洗娟也觀察到,韓國社會對待男女藝人的標準非常不同,吳洗娟指出,對於不久前爆出酒駕的年輕女演員,網友留言不止針對「酒駕」的犯罪事實,還有對「年輕女性不該喝那麼多酒」等道德上的批判。
「我們的社會很容易就能討厭一名女性」,吳洗娟提到不久前曾看過一項關於大眾最討厭的男、女藝人調查,「上榜的男性大多是因性暴力、酒駕等犯罪行為形象不佳,但討厭女藝人的原因卻是『她太吵了』、『長得很醜』,這些微不足道的理由」。
翻轉追星族負面印象

韓流近年在國際愈發受到關注,但對於支持韓流發展的基礎「粉絲」,人們甚少深入討論,對粉絲文化不熟悉的一般人對追星族常有「花大錢追著偶像跑」、「盲目支持、護航偶像」等負面看法,但在看了《成粉》中對於粉絲對偶像的感情、反思與掙扎後,改變過去偏見的觀眾大有人在。
除了鄭俊英外,電影中幾乎沒提到其他藝人的姓名,也沒有詳細說明他們的背景與犯罪事實,但「同在追星文化圈的人一聽就會知道」。吳洗娟也曾煩惱是否要多著墨藝人背景,最後決定聚焦粉絲心聲。
「沒想到電影放映後比預想的更具話題性」,吳洗娟憑藉《成粉》在2021年獲釜山獨立電影節評審特別獎,也成為2022年釜山國際電影節放映的話題作品之一,吸引不少不追星的一般觀眾觀看,「的確有人認為內容不太好理解,但也有觀眾表示因為這部電影改變對追星族的偏見,甚至感到很抱歉」。
反覆看過上百次《成粉》的吳洗娟也反省了過去對海外粉絲的偏見,電影中一段訪談提到「不知道海外粉絲是怎麼想的,但我們韓國粉絲不這樣認為」,就海外粉絲仍支持犯罪偶像的想法表示不認同。「電影完成之後我也反省了很多,我過去所接觸到的海外粉絲並不能代表整體」,吳洗娟表示若《成粉》有機會在台灣上映,也希望跟台灣觀眾聊聊對韓國藝人的看法。
成功的粉絲

吳洗娟在電影拍攝期間曾前往演唱會現場拍攝正在等待藝人的粉絲背影,「那時候看著這些粉絲的背影,我都很心疼他們,現在那麼懇切地等待著的那個人,不知道哪天會讓他們受傷,就像我一樣」。
花了近一年時間都沒能決定電影結尾的吳洗娟,在一次次編輯、重播這些畫面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想法,「我重新開始思考追星就是什麼」,吳洗娟說,可以跟偶像合照、可以得到簽名固然很好,「但像他們現在一樣追星就很幸福,過了好幾年後還能大方的說出『我喜歡這個人』,本身就是成功的粉絲」。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