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共行為模式:阿共打來之前,會有什麼預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政治的特色是:人際關係的通則絕對不適用於國際關係,國際情勢比較像是數學,不懂就是不懂,沒什麼略懂的空間。從中共行為模式的分析、拆解網軍操兵方法,到中國國內壓力指標以及國際政治環境都是觀察重點——而中國是否對台灣開戰的最重要條件,就是美國的態度。
文:麟左馬
對阿共打來怎麼辦的焦慮感,已經有人寫了不錯的軍事謠言破解。但現在要談的不是阿共打來怎麼辦,而是阿共要打之前,應該會露出的餡。相信我,阿共的行為模式比貓還難懂,國際關係的運作機制也跟人際關係的考量模式完全不同,建議不要用直覺去猜。
分析中共行為模式
民主國家的居民,去判斷共產政府的行為很容易失準,畢竟他們往往可以捨棄,甚至始終無視我們認為是預設值的條件,例如人命、例如契約,法治則是想都不用想,對他們提都不值一提。
明面上,中國特別流行「簡單粗暴」這個行事風格。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往往同意用這種方法來達成目的。簡單粗暴是什麼呢?放在女人的衣著上,就是深深露出事業線,或者有長腿的就穿熱褲;放在飲食上,就是濃香重油高溫烹調,服膺人類對熱量誘惑的渴求。放到經濟活動上,就是大鯨魚吞小蝦米;放到社會秩序裡,就是上層階級堵住社會流動,以保障權力傳承。放進國際關係中,就是你烏克蘭小國一個,不投降就給我軍事強權俄羅斯實力碾壓。
一場簡單粗暴的執行,就是用不成比例的優勢,在競爭中確保勝出。
除了資源不對稱的競爭,選擇簡單粗暴這個執行策略的深層預設是:罔顧既有規範。從軍事大國俄羅斯相信自己能以閃電戰拿下烏克蘭,發動破壞國際共識的軍事侵略,可見一斑:一旦相信自己能輕易取勝,就不惜破壞共識。這個共識可能是商業契約、可能是社會契約,也可能是國際條約。舉個例:
- 1932〈俄波互不侵犯條約〉
- 1934〈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 1939 德俄瓜分波蘭
二戰前夕的軍事強權,一概選擇罔顧規範,簡單粗暴。
但波蘭幹嘛要締約?華沙政府難道是傻瓜?歷史上看來,華沙並不傻,只是在嚴峻的衝突夾縫中,尋求最大的外交努力,可惜只是一場徒勞。〈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完的1939,就是波蘭被瓜分之時。德蘇簽訂和平條約的動機清楚明確:德蘇都欲避免雙邊作戰。雙邊作戰會導致火力無法集中,失去超比例的絕對優勢。
- 大力倡議簽署和平協約,是備戰信號
很抱歉,但事實就是這麼違反直覺。因為民主國家的人,跟共產政府註定有很不一樣的直覺。他們真的是「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實踐者,因為高度集權的統治者不受法規約束慣了,簡單粗暴。
但是拿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來想,即使不是倡議海峽兩岸簽訂和平條約,而是中國跟印度,甚至中國與俄國之間的互助協定,也應該視為警訊。只把眼界盯在台海,沒辦法理解阿共的行為。已知的現實條件是:沒有國家願意雙邊作戰。
- 利用朝鮮引發東北亞衝突,也會降低台灣安全
中國對武力侵台,最大的顧忌還是美軍介入。
美國依法,在台海和平被破壞時,得出兵維持和平。美軍無論是否直接介入,都能利用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的條件,間接介入。尤其日本與台灣領海相接,國家安全也相依,軍演也長期以中朝為假想敵。美日韓軍介入與否,端看各方當下的國家利益,無人能提前預測。
太平洋西岸的第一島鏈,本就是共產與民主的勢力交鋒處。在這段交鋒之境,最長期的衝突熱點,除了台海,就是朝鮮半島。菲律賓海到中國南海之間的海權爭議相對可議,不具強烈的引戰力。朝鮮不一樣,經濟幾乎全靠外援,中國是朝鮮最大的外援。
中國把朝鮮養在手裡這麼久,就因為它是一張可用之牌,能增加中國在東亞事務上的影響力。南韓跟台灣一樣,舉國最大的利益,繫於不跟共產黨開戰。跟台灣不一樣的是,基於韓美同盟,美軍必須在朝鮮攻擊南韓時,出兵協助南韓。美國不是中國,美國一定會依法遵守韓美同盟。
一旦東北亞生變,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難免北緊南鬆。理論上對解放軍擁有完全優勢的美軍,在日本南方跟台海周圍的決策速度稍有顧慮和遲疑,都有利於中國侵台。中國自己也清楚,對他們有利的侵犯方式,和俄國侵烏的如意算盤一樣,是閃電戰。中共侵台閃電戰的關鍵,就是在盟軍介入之前,想盡辦法取得台灣控制權。所以盟軍的反應速度是重中之重。
胖虎之所以打大雄,是因為知道自己鐵定能贏。胖虎不會跟大雄談任何條件,因為胖虎對大雄有絕對優勢,簡單粗暴。胖虎的優勢是武力,但小夫擁有胖虎沒有的條件優勢,不是胖虎可以輕易碾壓的弱者。把中國想成胖虎,台灣是小夫,不是大雄。
但中國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台灣人以為自己是大雄,因為對手怕自己的時候,打起來贏面最大,而且省時省力。所以集結武力之前,資訊戰已經開打。
拆解網軍操兵方法
在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一文中,拆解過「黑人的命也是命」這個看似針對非裔種族,但其實完全是外國對美國國內資訊戰的操作。案例的成功和規模超乎想像,建議一讀。這尤其牽涉到你的一個按讚、一個追蹤、一個小測驗、一個次心情分享,怎麼把你推進網軍的陷阱裡,瞭解一下比較好。
資訊戰這種戰爭方興未艾,而且好幾場實戰都證明能損敵利己。全世界的資訊戰戰場裡,台灣長期都是一級戰區,繼續後知後覺就太傻了。中國對台灣的資訊戰有語言優勢,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資訊戰如出一轍,不參考起來,會被人家笑我們沒有從歷史裡學到任何東西。
不管怎麼參考超成功的美國資訊戰案例BLM,或者俄國如何傷害烏克蘭,終究還是要回到中共全球資訊戰長期練水軍的最熱點——台灣。
拿最近流量賺得缽滿盆滿的流水席之亂來看:精準設定出「鄙視」這個能成功激發人類反應的情緒,還拿個鮮明的人設,創造一個容易挨罵的目標。不過這系列文章被抓包每次發文的稱謂和行文都不一樣,顯然不是單人而是集體創作。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