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苓《台灣史必修Taiwan Special》:李仙得的行為算不算是「賣台求榮」呢?

苦苓《台灣史必修Taiwan Special》:李仙得的行為算不算是「賣台求榮」呢?
史詩影集《斯卡羅》劇中法比歐(前左)飾演法裔美國領事李仙得,要求黃健瑋(前右)飾演的台灣鎮總兵劉明燈一同前往琅𤩝調查。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鄭成功、劉銘傳、辜顯榮、余清芳、林獻堂、謝雪紅、陳儀、雷震……這些人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是你真的清楚他們是誰嗎?他們又為台灣歷史的發展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與改變?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作者透過其特有的幽默風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敘說這一個個在台灣歷史中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文:苦苓

首先賣台的那位先生:李仙得

在台灣噴政治口水的人喜歡說人家賣台,動不動就說誰是吳三桂、誰是施琅,其實前面講過,他們還算是情有可原;何況台灣是民主制度,誰能有那麼大的權力可以賣台?你說某某人親中、舔共就算了,若說到真的賣台,就算是邱毅或黃安也沒這個本事,頂多能說他們是「厭台」吧!(總統也賣不了台)所以李仙得這個人雖然只是一個美國駐廈門的領事,幾乎名不見經傳 [1],但我們還是得認識一下,因為他要負責示範「賣台」——哇塞!台灣「難波萬」耶!

他的出場是因為一場船難:一艘美國船「羅妹號」在台灣南邊海上觸礁,船長夫婦和幾名船員僥倖逃生,卻被當地的原住民殺害了。

咦?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唉,要不是有公視出品的《斯卡羅》,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這一段歷史,可見得「多看電視,有益健康」,但電視裡「搬」的也不見得是真的喔!

你往下看就知道了:法裔美國人,打過仗,李仙得是美國駐廈門領事,因為廈門離台灣最近,不管喜不喜歡,這件事他都只好出來管一下。但是他人微言輕,美國船艦他也調動不了,後來去跟福建巡撫「盧」到一條船,才能把他載來台灣。

不過他可不是省油的燈,為了快速增加知名度、累積談判的資本,他一到台灣就開始賣藥——不是啦!是帶了一些藥來號稱可以幫人治病(傳教士常用的招數),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神醫」的名號就不踁而走,「聲量」迅速攀高。

有胡蘿蔔也要有鞭子:他借了七百個福建兵,還在地方上又募了一千多個民兵(正確說應該是傭兵),聲勢浩大,逼得當地各社 [2] 原住民不得不出來跟他談判。

美國人為什麼不直接跟清政府索賠呢?因為無賴的「清官」(其實多半不太清)竟然說他們管不到原住民的山上部落,什麼要找回遺體啦、賠償死難者啦……拍謝,通通「嘸法度」。

問題是這些原住民為什麼這麼殘暴呢?「遠來是客」,沒有請人家吃檳榔就算了,還把人家……會不會有點太Over 了?

原來很久以前這附近的原住民,也有人曾經被白人差點滅族,雖然不知道是哪一國的(應該以荷蘭人涉嫌最大),但是白人看起來都一樣,既然難得碰到了,少不得要給他報仇一下——這就像美國人為了COVID-19遷怒中國人,碰到黃皮膚的亞洲人就亂打一通,是一樣的道理,哦不,是一樣沒道理。

不過既然「冤冤相報何時了」,那就「往事嘸免擱提起」,原住民部落答應:以後碰到船難上岸的人不殺了,也不會阻止船員上岸找點吃的喝的,會統一交給附近的漢人處理——因為漢人才歸清國政府管轄,才能透過官方管道把人送回國。

談判圓滿完成,李仙得也是一番好意,勸清政府要把原住民的地區(也就是所謂番外之地)納入管轄,最好還能建立砲台、派人駐守……但是清國對台灣一向就覺得是黏到手上的鼻涕,甩都甩不開,才懶得自找麻煩、多花功夫呢。對他的建議當然是充耳不聞。

四年之後,一艘琉球國(那時候是獨立國家,還沒被日本吞掉)的船被颱風吹到台灣南部,船上六十幾個人僥倖逃生,卻和當地的原住民發生誤會,差點一群人都被殺光,幸好還有十二個人逃了出來,後來被清國政府安排從台南送回國去了。

因為事情在牡丹社發生,雖然先動手殺人的是別的社,日本人還是把它叫做「牡丹社事件」。這件事本來和李仙得沒關係,但因為他有上次和原住民談判成功的經驗,「一回生二回熟」,日本人就透過英國領事拜託他出來幫忙。

如果清政府願意出面,事情就好解決,也可以把之前當地人跟白人訂的合約,擴充到對日本人也有效。可惜清政府一如既往的甩鍋,李仙得這次出面「喬」事完全不成功,他一火大,離開台灣回廈門去了;越想又越火大,乾脆直接回美國老家去了。

這時候日本已經併吞了琉球,所以「名正言順」、正在出面幫牡丹社事件的被害琉球人索取賠償,李仙得在回國的路上經過日本橫濱,一聽說這個消息,他馬上把上次在台灣的交涉報告、還有那時順便調查繪製的台灣南部地圖(你看,機會總是提供給準備好的人)一起都託人交給了日本政府。

結果他甚至沒有經過Interview,就直接到日本外交部當上了高級顧問(所謂高級,當然就是錢特別多),陪他們來台灣為牡丹社事件談判。沒想到清國的代表一點出息都沒有,竟然說:「反正那些生番的地方不屬於我國,我們從來不管他們幹什麼,你們要怎麼報仇,那是你們家的事,請便!」

這句話正中日本下懷,馬上調兵遣將準備侵占台灣(你以為要到《馬關條約》日本人才想要台灣?其實他們肖想這個寶島很久了)。

日軍在今天的屏東車城附近登陸,原住民沒在怕的,馬上發動強烈抵抗,雖然火力不如日軍,但是個性剽悍,又占了地利之便,完全沒讓日軍占到便宜,後來「小日本鬼子」是搬出機關槍才占了上風,開始掃蕩附近各社。

但是台灣是所謂的南方瘴癘之地,夏天的痢疾、瘧疾甚至登革熱接踵而來,日軍戰死的才三十幾個,病死的卻有將近四百人(下一次再來台灣,他們還是會嘗到這個苦果,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日本人終於受不了,草草安排協議、匆匆退兵回國。清政府這才有點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雖然還是沒有建省,但至少設了府、縣(仍然歸福建省管轄),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地方建設,台灣不再是完全的「化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