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忍青史盡成灰》:文革有種種現象的預演,不可簡化規定為在1966年

《怎忍青史盡成灰》:文革有種種現象的預演,不可簡化規定為在1966年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還要回過頭去寫這場早死去的「大革命」呢?這首先是因為,文革實在是一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而相關的研究和敘事卻太缺乏了。這還是因為,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宏大進程起步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對於文革的批判和否定。

(本文摘自《怎忍青史盡成灰》第一章:漫長的前史)

嚴格地來說,「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場「大革命」的發生,不可以簡單地規定為1966年的。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歷史上,其實早已有過多次文革中種種現象的預演,也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歷史先例的開創上,早已為文革的到來準備着條件。或者說,文革的發生,有着漫長的前史,也有過種種先兆。

文革前的中共黨史,尤其是毛主義崛起後的中共黨史,就是一部同「文革精神」多處相通的鬥爭史。早在江西時期,就曾經發生過富田事變。其主要起因之一,是毛澤東在蘇區大舉開展「肅反」運動,並把這當作在黨內鬥爭中去除「舊人」——其實往往就是排除異己——的一種手段。結果,殺人越來越多,幾乎達到失控的地步,終於在1930年12月導致了紅二十軍的一場「兵變」,即中共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富田事變」。到頭來,殺人更多,幾乎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

幾年之後,紅軍各部在江西中央蘇區以及其他蘇區站不住腳,不得不陸續放棄各處根據地,開始了後來被稱為「長征」的戰略大轉移(其實也是一場大逃跑)。這裏,固然有着敵軍過於強大、紅軍的仗沒有打好、蘇區各種資源枯竭不支等原因,但同時,這和中共與紅軍被殘酷的內部肅反搞得元氣大傷,也絕對是分不開的。

長征期間,中共領導層在紅軍面臨滅頂之災的嚴重危機時刻,發生了異動及改組。先前,在博古、李德、周恩來「三人組」的領導下,中共失去中央蘇區後,紅軍又在長征途中一再失利,僅僅渡湘江一役即折損過半,這成為1935年初遵義會議舉行的直接背景。這次會議上,並沒有像中共黨史以往所宣稱的那樣,「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的領導地位」,而是產生了一個以周恩來為首的軍事領導小圈子,而毛澤東則進入了這個圈子。此後,很大程度上由於周恩來說服博古放棄抗爭,自己又主動「讓權」,而遵義會議後擔任中共總負責人的張聞天也不爭權,毛澤東才得以逐步在小圈子中佔據了中心地位。這麼一來,遵義會議上的安排,也才為毛澤東在中共領導層的崛起並最終掌握黨和軍隊的最高權力打開了大門。這次相對和平的權力轉移,對中共日後之崛起關係甚大,也同毛澤東本人關於黨內鬥爭「路數」的看法改變(從殺人轉向「改造人」),關係甚大。

長征後期,中共領導中樞及中央紅軍經歷了張國燾「另立中央」這一場中共和紅軍歷史上最大的分裂之後,歷經艱辛,好不容易到了陝北,只剩下一萬餘殘兵和幾千支破搶,似乎已被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在這個當口,毛澤東和中共領導層甚至想到要遠走塞北,固然是想「背靠蘇蒙」,徐圖東山再起,其實也是為了在走投無路時可以遁入蘇聯避難。[2]

但隨着日本侵華的步步升級,「民族矛盾上升」,各種因素陰差陽錯的交匯之下,1936年12月發生了西安事變。結果,在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在血腥中終結十年之後,國、共兩黨居然又一次聯手,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相約共赴國難。

(下略)

注釋:

  1. 參見高華:《「AB团」事件的歷史考察》,載《歷史筆記》I,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123頁。
  2. 參見楊奎松:《蘇聯大規模援助中共紅軍的一次嘗試—有關中國紅軍「打通國際路線」的經過》,載《讀史求實—中國現代史讀史札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157頁。

書本簡介:

本文摘錄自《怎忍青史盡成灰》,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連結:https://bit.ly/3WGUanz

怎忍青史盡成灰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過去半個世紀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曾經被人們億萬次高呼「萬歲」的毛澤東和他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今日中國已經達到了毛澤東若再生也無法辨認的地步。文革結束四十多年後,經歷過那場大動亂的人們漸漸老去。然而,今天的中國,一方面顯得那麼充滿自信,但另一方面卻由於各種「安全考慮」又那麼憂心忡忡。相應地,文革研究在中國大陸也已成為禁區。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回過頭去寫這場早死去的「大革命」呢?這首先是因為,文革實在是一件大得不得了的事情,而相關的研究和敘事卻太缺乏了。這還是因為,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宏大進程起步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對於文革的批判和否定。回過頭去看,改革開放的一切建樹,乃至一切缺憾,又都是同文革批判的深度和廣度及其局限性分不開的。文革批判必須堅持並深入下去。不然,不僅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根本無從談起,甚至連中國的前途和世界的發展也會蒙上濃重的陰影。

作者簡介:

陳兼,上海紐約大學暨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康奈爾大學胡適榮譽講座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華盛頓威爾遜中心全球學者。曾任康奈爾大學首任Michael J. Zak中美關係研究講座教授,維吉尼亞大學中美關係研究嚴家淦講座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歷史和國際關係講座教授。著有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The China Challenge in the 21st Century: Implications for U.S. Foreign Policy 等。目前,正以中英文完成《周恩來和他的時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