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兩國計畫提供烏克蘭坦克,俄羅斯迅速轟炸能源設施造成11死11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在25日宣布提供烏克蘭美製M1艾布蘭坦克,扭轉原先不提供的決議,德國也改變立場,積極提供製豹2戰車,對此,俄羅斯則以空襲能源設施做回應,雖多數飛彈已遭烏方摧毀,但仍造成11人死亡11人受傷,奧德薩州目前仍持續受緊急斷電所苦。
(中央社)德國宣布將提供烏克蘭德製豹2戰車後,美國也宣布支援31輛美製M1艾布蘭戰車;俄羅斯26日在上班尖峰時間對烏克蘭發動新一波空襲,造成至少1人死亡。
德國援助豹2尖端戰車 美國跟進提供31輛M1艾布蘭
美國總統拜登25日宣布將提供烏克蘭31輛美製M1艾布蘭(M1 Abrams)坦克,扭轉了美國政府先前不提供這款武器的決定,並稱西方未如俄羅斯預期那樣陷入分裂。
拜登在白宮宣布這項決定時表示,有必要提供M1艾布蘭坦克幫助烏克蘭人,藉此「增強他們在開闊地形的機動能力」。
德國政府稍早也改變先前立場,宣布將運送德製豹2(Leopard 2)戰車給烏克蘭,並批准盟友將戰車轉手交給烏國。
拜登感謝德國的決定,稱「德國確實挺身而出」。他提及:「俄羅斯方面預期我們會分裂,但我們完全、徹底團結一致。」
烏軍:俄羅斯上班尖峰時段空襲 防空部隊擊落飛彈
俄羅斯26日在上班尖峰時間對烏克蘭發動新一波空襲,烏國官員通知民眾前往避難所掩護。官員表示,基輔至少有1人因空襲身亡。
烏國說,俄國飛彈已遭防空部隊擊落。烏軍還說,俄軍前一夜出動24架無人機已全數遭擊落。
梅科萊夫(Mykolaiv)州長吉姆(Vitaliy Kim)在社交平台Telegram發文表示,該州上空看到了兩枚飛彈來襲。「飛彈進入烏克蘭領土,至少兩枚穿越 梅科萊夫州西北。」
就在烏克蘭民眾出門上班時,全國各地空襲警報大作。在首都基輔,民眾進入地鐵站避難,有些人坐在墊子上或小型塑膠椅上。
烏克蘭總統府幕僚長葉爾馬克(Andriy Yermak)說:「第一批來襲的俄羅斯飛彈已被擊落。」
烏克蘭民營能源公司DTEK表示,基於飛彈攻擊的危險性,該公司已在首都基輔、周遭地區,以及 奧德薩(Odesa)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Dnipropetrovsk)兩州執行緊急斷電。
坦克援烏法國考慮跟進 有國家擬援烏集束彈藥
法國總理柏納(Elisabeth Borne)表示,法國正在研究提供烏克蘭雷克勒(Leclerc)主力戰車的可能性;外電披露有歐洲國家已在尋求德國許可,打算給烏克蘭集束彈藥。
德國同意運送豹2戰車給烏克蘭後,美國也隨即宣布提供M1艾布蘭戰車,外界焦點料將轉向法國會否跟進援烏雷克勒戰車。
雷克勒是與德製豹2同等級的主戰坦克,但法國可提供的數量要少得多,且會帶來不同的維修和後勤挑戰;法國約有200輛雷克勒,由奈克斯特系統公司(Nexter Systems)製造。
柏納25日被問到此事時告訴國會議員:「關於雷克勒戰車的事,我們會持續與國防部分析。對烏克蘭的援助問題不限於特定武器。」
《法新社》引述官員表示,有歐洲國家提議供烏克蘭集束彈藥,認為在戰場上有幫助。俄羅斯先前使用這種具有爭議的武器招致譴責聲浪。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或所屬國家的歐洲國家官員說,他的政府批准運送集束彈藥,且已在尋求德國許可。
德美軍援戰車 澤倫斯基還要長程飛彈與戰機
繼德國宣布提供德製豹2戰車後,美國總統拜登也決定提供烏克蘭31輛美製M1艾布蘭戰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25日表示,他們還需要長程飛彈與戰機。
澤倫斯基在推特發文感謝拜登的「有力」決策,稱「這是邁向勝利之路上重要一步」。但他也表示,希望西方國家能援助長程飛彈和噴射戰機給烏克蘭。
澤倫斯基說:「我今天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談過,還必須放行長程飛彈到烏克蘭,這相當重要,我們必須擴大在砲兵方面的合作。」
他說烏克蘭也需要噴射機,「這是一個夢想,也是一項任務」。
Thank you @POTUS for another powerful decision to provide Abrams to 🇺🇦. Grateful to 🇺🇸 people for leadership support! It's an important step on the path to victory. Today the free world is united as never before for a common goal – liberation of 🇺🇦. We're moving forward
— Володимир Зеленський (@ZelenskyyUa) January 25, 2023
繼美德宣布戰備支援後,俄羅斯迅速發動空襲造成11人死亡
(中央社)德國與美國25日承諾將提供重型戰車給基輔政府對抗俄羅斯入侵後,俄國26日鎖定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發動一波猛烈空襲,造成11人死亡。
《法新社》報導,烏克蘭救難單位表示,俄國今天這波飛彈空襲導致11人死亡、11人受傷。烏克蘭軍方則指出,俄國發射的55枚飛彈中,有47枚被烏軍摧毀。
官員稍早表示,一枚飛彈遭烏克蘭防空系統擊落後,其碎片造成首都基輔(Kyiv)一名55歲男子喪命。
俄國自去年10月起經常空襲烏克蘭各地能源基礎設施,而烏國目前氣溫接近攝氏零度。
能源部長加盧申科(German Galushchenko)指控俄國試圖讓烏克蘭能源體系出現系統性故障,還說奧德薩(Odessa)和文尼察(Vinnytsia)地區的局勢特別艱困。
基輔局勢到下午已經穩定下來,但烏克蘭民營能源公司DTEK表示,毗鄰黑海(Black Sea)的奧德薩州「將繼續緊急斷電」。
這波攻擊也耽擱了法國外交部長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的訪問行程,她為了跟烏國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討論援助事宜而來到奧德薩。
對於西方等了許久終於承諾提供重型戰車給烏克蘭,一名烏國醫師在東部前線巴赫姆特市(Bakhmut)表態樂見,還說「這種事早該發生,而且數量應該要更多」。
克里姆林宮則在俄國發動最新攻勢之際說,莫斯科認為運送戰車給烏克蘭是「直接涉入衝突」。而法國堅稱巴黎政府及其盟邦都未跟俄國交戰。
另外,據《路透社》報導,有消息人士指出,法國與義大利即將敲定提供烏克蘭SAMP/T防空系統的技術細節,該系統能一次追蹤並攔截多達10個目標物,是唯一一個能夠攔截導彈的歐洲製造系統。
一名法國外交官則表示,「法國與義大利做出了一項政治決策,不過現在只是敲定技術細節,畢竟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他也補充,預計會由法國總統馬克宏與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共同做出最終決策。
新聞來源
- 美德宣布支援戰車 俄國尖峰時間對烏空襲(中央社)
- 德美軍援戰車翌日 烏克蘭遭俄羅斯空襲11死11傷(中央社)
- France, Italy close to deal on supplying air defence system to Ukraine -sources(Reuters)
延伸閱讀
- 「除了俄羅斯戰敗,沒有其他結果」:專家解析俄烏戰爭2023年可能的五種發展走向
- 俄烏戰爭、核武威脅與氣候變遷,「末日鐘」距午夜僅90秒為史上最接近滅亡時刻
- 俄烏戰爭:俄羅斯宣布吞併烏東領土後,那些想突破「新鐵幕」的家庭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子恆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