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最新研究:未發現「間歇性斷食」與減重間的關聯性,有效控管餐食份量更重要

美最新研究:未發現「間歇性斷食」與減重間的關聯性,有效控管餐食份量更重要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間歇性斷食是減重常用的方式,透過限制進食時間來達到降低熱量攝取的功效。而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所限定的進食時段與減重之間並無關聯性,攝取的食物份量才是真正造成體重改變的主因。

文:饒珮琪(Peichi Jao)

今(2023)年1月18日,一篇發布於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比起限制進食時段或採用斷食法,有效控管餐食份量才是更重要的。

綜合《Healthline》報導,常見的一種間歇性斷食方法是在一日裡特定時段內限制飲食攝取量,如從早上八點至下午四點。此外也有其他種斷食作法如:每週一天不進食或是每天跳過中餐不吃;然而目前尚未有太多與這些斷食法相關的研究。

研究持續六年,未發現進食次數與減重間的關聯性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針對飲食習慣與體重改變實行了一研究計畫,透過電子健康紀錄系統追蹤547位受試者每日的用餐時間與份量,並觀察其6年以來的體重變化。

此計畫針對各種體型的受試者進行研究,其中也包括過重或嚴重肥胖的對象。結果顯示,相較於一日三餐的人,每天多吃一餐的受試者平均一年增加的體重其實不超過一磅(0.453公斤),整體來說並未發現明顯的體重增加。

研究團隊將受試者們的飲食份量分為3類:熱量低於500卡的「輕量餐」、熱量介於500卡至1000卡的「中量餐」,以及熱量高於1000卡的「大量餐」。而施測結果說明了「平時吃中量餐或大量餐的受試者,在接下來的6年內的體重更容易增加」,而此結論也符合長期存在且廣為人知的說法,即少吃卡路里有助於減肥。

根據《CNN》與《NBC》報導,該計畫的首席研究員溫迪・貝內特(Wendy Bennett)說明,研究設計也將受試者起床至進食的時間、每次進食所間隔的時間,以及用餐後幾小時後才上床睡覺的各種資料都列入考量。該研究中的受試者,平均在一日中的11.5個小時內完成進食,通常在起床後2小時內會吃第一餐,而最後用餐時間則是在上床入睡的4個小時前。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