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印度政府須提升人口素質、就業率,否則人口紅利恐成負擔

專家:印度政府須提升人口素質、就業率,否則人口紅利恐成負擔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人口成長最近出現1961年以來首次下滑,印度正開始研究如何善用人口紅利,而西方國家也正尋求把供應鏈從中國遷往印度,以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經濟學家卻認為,雖然外界普遍預期印度時代正在來臨,但在政府未能創造足夠就業機會的情況下,印度可能非但無法享受人口紅利,反而需承受人口負擔。

(中央社)多名國際事務專家認為,印度雖享有人口紅利,但政府必須提升人口素質,解決就業率低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否則人口紅利恐成負擔。

總部設於紐約的非營利組織「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就印度能否依靠人口紅利一舉在經濟發展上超越中國,訪問4名國際評論人士,26日刊出訪問內容。

這篇題為「中國世紀是否將屬於印度」的評論文章,在背景說明段落指出,中國人口成長最近出現1961年以來首次下滑,印度正開始研究如何善用人口紅利,而西方國家也正尋求把供應鏈從中國遷往印度,以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

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成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 202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2,500美元(以現值美元計算),人口為14億,具有巨大的生產力增長空間。

但中國也面臨著強勁的逆風,包括人口高齡化、貧富不均等。與此同時,美國正極力阻礙中國的技術發展;雖然從長遠來看,這不太可能構成阻礙,但它將成為短期制約因素。

反觀印度,BBC News 中文的報導指出,印度人口預計將繼續增長,從2022年的14.17億增加到2030年的15.15億。這主要歸結為兩個因素:生育率居高不下,由於醫學進步死亡率也在下降。然後就是人口的年齡結構。印度人口平均年齡比中國大約年輕10歲,因此育齡人口總數更多。

旅美印度裔經濟學者巴德漢(Pranab Bardhan)認為,雖然外界普遍預期印度時代正在來臨,但這樣的評估卻是為時尚早,在政府未能創造足夠就業機會的情況下,印度可能非但無法享受人口紅利,反而承受人口負擔。

他補充,印度技術密集產業發展有成,如軟體、數位科技和製藥等,但印度勞動人口大多是低技術勞工,許多印度人無業或就業不足,高比例兒童營養不良,政府產業保護主義也令外國投資人卻步。相比之下,越南在吸引尋求中國替代品的國際企業表現優於印度,其原因在於,越南的勞動力總體上更健康,受教育程度也更高。

印度地緣政治與戰略專家謝蘭尼(Brahma Chellaney)指出,與中國不同,印度是在民主制度下邁向現代化的國家,不曾搶奪他國的土地與資源,也不是靠著擴張而崛起。

謝蘭尼說,印度年齡中位數是28.4歲,年輕人口快速帶動經濟成長,且估計到了2025年,全球1/5的勞動人口都在印度。但印度若想引領新世紀,必須善用低廉的勞工與西方企業搬離中國的意願,才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前世界銀行首席顧問及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高德柏格(Pinelopi Goldberg)說,印度人口年輕、比中國更接受西方價值,且有機會從地緣緊張情勢中獲益,但印度也面臨持續性貧窮、低婦女勞動參與率、污染嚴重、宗教及種族衝突等內部問題。

她指出,其他可能阻礙印度經濟起飛的因素,包括先進國家工廠自動化導致對廉價勞工需求降低、出口導向發展策略在印度「幾乎篤定會失敗」,以及難以融入全球貿易系統及供應鏈等,政府必須有決心解決這些問題。

旅美學者兼「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相信,中國的人口實際上在2018年就開始下滑,目前的實際人口遠低於官方數字,到了2050年,中國的人口可能降到10億8000萬,年齡中位數將從目前的42歲上升至57歲。

其中,BBC News 中文指出,直到最近,中國人口還相對年輕,2010年的平均年齡為35歲,而德國為44.3歲(現在是38.4歲)。與此同時,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2021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超過了美國。因此,儘管每名女性生育數量急劇下降,但新生兒總數仍然多於死亡人數。

然而,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改變。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生育率的下降和登記死亡人數略有增加可能在加速中國人口絕對數字下降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易富賢說,中國領導人不應再指望靠著人口優勢實現「民族復興」,對內專制、對外擴張的作法也難以持續,中國應改善與西方國家關係、放寬國內審查制度,以恢復社會經濟的活躍性;就印度而言,它將超越中國與美國,但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葉冠妤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