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劇《去有風的地方》:平衡慾望與需要,去追尋那只屬於你「剛剛好」的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主角許紅豆於北京工作多年,勤勤懇懇,卻還是沒房、沒車、沒對象,面對摯愛閨密離世,哭得撕心裂肺,繼而離職、放空、充電,最後在一個沒人認識自己的所在重新認識了自己,這絕不是放棄人生,而是開始另一場冒險。
台灣人對中國的古裝劇並不陌生,從經典歷史劇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或宮鬥劇《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再到集結更多元素的玄幻劇,都在台灣擁有一定市場,但因兩岸制度差異,對中國時裝劇的背景存在隔閡,如中國的戶籍法規就與台灣相距頗遠,且影響深刻,使台灣觀眾難以立刻帶入情緒感同身受,導致時裝劇在台不甚風行。
但2023年開春陸劇《去有風的地方》卻獨樹一幟,並輕易地跨越了這個藩籬。
去有風的地方,遇見自己
《去有風的地方》劇情很簡單:女主許紅豆(劉亦菲飾),標準的「北漂」,孤身在北京奮鬥多年,因閨密驟逝,大受打擊,辭職赴雲南大理散心沉潛,入住當地民宿「有風小院」,後結識男主謝之遙(李現飾)、小院租客與當地村民,互動間得到治癒,從而反思何為「想要的生活」。
本劇完全沒有多跌宕起伏的劇情,有時甚至就是單純的烹調用餐、安靜的午休繡染,或是晨間小道漫步,湖邊縱馬,深夜仰望銀河,再搭配適時出現的動聽OST,便直接用蒼山洱海的山水,以畫面說故事了。
當然本劇也是群像劇,每位房客都是有故事的人,匯集不得志、失敗、迷惘等等情緒,與當地鄰里親友自身的煩憂交織,激盪出親情、友情、愛情的火花。
但有別於都會的冷漠,小鎮熱情洋溢,除了八卦與謠言隨時風傳外,田園小鎮彷彿帶有魔力,讓人卸下心防,都樂於對陌生人吐露心聲並施以援手,在家長裡短的日常裡,彼此給予,或一茶一飯,或一言一語,只要你細細咀嚼,就能品味出其中的溫柔貼心。
尤其當生活壓力撲面而來,對未來備感迷茫時,小院也從不說什麼,不催促,不打擾,就這樣靜靜地包容著你,輕聲告訴你:「人生有什麼事是過不去的呢?」就這樣一點一點,你心裡的傷痕被撫平,一滴一滴,你積攢了再出發的勇氣。
本劇以「風」意象化生機,寓意人向溫暖的地方流動,尋找幸福甚至重新出發。情節細膩自然,以恰如其分,慢慢來的愜意,試圖讓你在嘗盡生活的不容易後,自在歸零,甚至引導你觸碰理想與夢想,再度思索人生的追求,進而發覺其實潛藏在你內心,足以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感情戲份則甜而不膩,男女主對感情的態度成熟穩重,沒有一方是完全的索求或照顧,願意彼此分擔人生的重量,分明就是時下最受歡迎,剛剛好的「好隊友」。
同時,小鎮並非真正的世外桃源,也會被俗務影響,更必須接軌外面的花花世界,其中的就業、醫療、教育等,無一不是千頭萬緒的難題。劇情便藉由小鎮的美麗與憂愁,訴說人生的選擇,你會知道富貴至極,固然衣食無憂,但沒錢也有沒錢的活法,永遠跟自己比較,雲淡風輕,不忮不求。
全劇就在這般平淡閒適的氛圍中,透出溫暖人心的力量,並憑著美食、美景、美人,讓人嘴角上揚,再添加些幽默橋段,心中頓時有風吹拂,瞬間萬里無雲,最終得以遇見你自己,平心靜氣地與自己對話,認清理想與現實,平衡慾望與需要,去追尋那只屬於你,「剛剛好」的生活。
風吹起背後的故事
不過《去有風的地方》雖以慢步調,治癒系風格深受喜愛,但治癒的背後其實是遭時代撞擊,殘破不堪的身心,與一連串的心碎。
主角許紅豆於北京工作多年,勤勤懇懇,卻還是沒房、沒車、沒對象,面對摯愛閨密離世,哭得撕心裂肺,繼而離職、放空、充電,最後在一個沒人認識自己的所在重新認識了自己,這絕不是放棄人生,而是開始另一場冒險。
這樣的故事橋段,深深擊中整個青壯世代的心聲,許紅豆即便多年深耕,縱使如此努力仍舊買不起北京的一屋一室,甚至還積勞成疾,一方面反應出現代生活壓力之大,經濟條件、人際關係上,每個人都深怕踏空,從此摔了下去,落於人後。另一方面,面對時時刻刻的不安恐懼,當代青年人不免對生活產生懷疑,在隨俗浮沉與忠於自己間擺盪,終究必須沉澱理清頭緒,反思人生,也大為引發共鳴。
此外,雲南是我首次赴中國的旅遊地,對大理風景名勝倍感親切,但老實說當年雖說甚為喜歡雲南的民族風情,不過對洱海的水質不敢恭維,是明顯的雙色,可能有汙染,絕沒有如今劇中的清澈明亮。
但透過本劇熱播,從男女主、村官等官民的言行,也呈現出當前古鎮的發展方針,是能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文化保存三者加以平衡。此間不得不提配角大學生村官,雖然非屬公務員,卻潛移默化地為政策辯護,且沒有落入說教的窠臼。這個台灣公務體系未有的制度,希望台灣也能仿效,至少未來青年公務員錄取後應優先分發基層偏遠鄉鎮歷練。
同時,本劇既是2023年新劇,劇情上也切合時代,納入包含金融詐騙、網路霸凌等主題,教育意義正面積極。
加上國際經濟衰退陰影籠罩,全球化供應鏈不復以往,兩岸經貿發展估計都將陷入瓶頸,拉動內需成為重中之重。本劇處在中國疫情解封時刻,根本是強大的雲南旅遊宣傳置入性行銷,已然帶動雲南旅遊業發展,劇情更符合中國當前「主旋律」,諸如青年返鄉、脫貧致富,藉此達成「共同富裕」。
以上種種,都是劇本的精妙之處,才讓本劇贏得熱烈回響。
總會有風來,讓事與願隨
本劇出色地將各種元素「剛剛好」地揉合一起,另闢蹊徑卻牢牢掌握住流量密碼,既順應時代需求,也不忘初心,無論是對生命價值的探討,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透過緩慢步調的劇本,與演員們細膩自然演技的畫龍點睛來撫慰人心,更符合我近來的心境。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