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其說是部結構嚴謹的科普書,《眺望時間的盡頭》其實似乎是葛林參與了賞析宇宙大爆炸後的各種作品,更像是學生參觀了博物館後的心得報告吧,只是這個博物館包羅萬象。又或者,這是本寫給時間的情書集。
文:Gene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光荏苒、流年似水、彈指之間、斗轉星移、電光石火,莫名其妙又過了一年,老了不想面對的一歲。
你知道嗎?在非洲,每六十秒,就有一分鐘過去,雖然我不是數學家但這聽起來還不錯,對吧?雖然,傳說中上帝對人是公平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可是為何很像在餐廳點菜,隔壁桌的看來更好吃——別人的時間都比我的多?
時間究竟是什麼呢?是一種主觀感受而已嗎?還是一種客觀的物理標量。無論時間是什麼,你在讀到這裡的時候,它正在流逝中,即使你不想面對,它也還是悄悄流走。
我們短短的一生,頂多上百年吧?在這個有137.87±0.02億年老的宇宙,真的連微不足道都不算。然而,儘管人生苦短,可是我們的心靈卻可以如脫韁野馬,在宇宙黃泉中上下而求其索,用無邊的想像力遨遊在四度甚至十度空間中。
如果時間對所有人都公平,那麼最適合探討時間的,不就是物理學家嗎?也只有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因為科學而愈來愈清楚,我們才懂得過去發生的許多事情,然後拚命想像未來。
這本《眺望時間的盡頭: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Until the End of Time: Mind, Matter, 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in an Evolving Universe)作者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用理論物理學家的心靈,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以更哲學、藝術和人文的視角,探索時間的意義。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暨數學教授,擔任該校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並以超弦論開創性發現著稱。
弦理論主張,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微中子和夸克之類的粒子。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宅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很宅的弦閉合圈(稱為閉合弦或閉弦),閉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弦理論還指出,我們所處的宇宙空間是十個物理的空間再加上一個時間的空間。這些空間之所以不會被我們察覺到是因為他們都被「壓縮」到了很小很宅的空間當中。 葛林主要的科學貢獻就是研究這些「壓縮」起來的空間的形狀和形態。
葛林之前最有名的作品有《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宇宙的構造》(The Fabric of the Cosmos)以及《隱遁的現實》(The Hidden Reality),雖然我都未曾拜讀過,可是卻久仰他的大名。我不曉得《眺望時間的盡頭》和這幾部暢銷書相比如何,但說實在話,這不是本能夠輕易讀懂的書,因為葛林實在太旁徵博引。很肯定的,他是極為博學多聞、觸類旁通的科學家,造就了這本的博大精深,但對讀者的功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葛林更著名的是他普及理論物理的工作,尤其是弦理論與尋找可以解釋所有物理現象的萬有理論——統一場論。他的處女作《優雅的宇宙》,進入了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型圖書的決賽,並且於2000年榮獲了皇家學會的科普書獎項 。美國公共電視網還為《優雅的宇宙》製作了一個科學紀錄片。
葛林的知識涉獵範圍愈來愈廣,從大爆炸出我們這個宇宙後,從最小的夸克到意識的誕生,從生命的起源到語言的誕生,都是他關心的主題。就像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一樣,宇宙註定要歷經「成、住、壞、空」。我們目前見到的所有有序,從恆星和星系,再到生命和意識等等,愈來愈有序只不過是假像,短暫的有序,不僅是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而甚至可以說是要加速全宇宙熵增的速度。不管至高無上的神存不存在,宇宙終究會回歸寂靜冷清的原子游離狀態。所有生命都僅是曇花一現,可是他卻仍想把握永恆的道理。
與其說是部結構嚴謹的科普書,《眺望時間的盡頭》其實似乎是葛林參與了賞析宇宙大爆炸後的各種作品,更像是學生參觀了博物館後的心得報告吧,只是這個博物館包羅萬象。又或者,這是本寫給時間的情書集。
我們在科學上,或者再往後追溯,哲學上對萬事萬物之道的探索,恐怕不是吃飽了沒事幹而已,因為那樣的話,我們就盡情狂打嘴炮就好。我們在科學上狂操腦力,瘋狂地建構和推導出一個又一個理論,包括葛林最擅長的超弦理論,是因為我們對永恆仍抱有幻想和期待——一個無懈可擊的理論彷彿超越了生死輪迴。
其實,不需要葛林在《眺望時間的盡頭》一再提醒我們,任何有識之士都清楚,我們即使能透徹地理解宇宙,甚至充分解開了暗能量和暗物質之謎,然後把這些知識千秋萬世、分毫不差地傳承下去,仍然逃不過質子衰變和熱力學熵帶來的最終宿命。當然,那是幾十億年後的事,我們人族的歷史在宇宙中只有短暫的幾百萬年,連未來幾十億年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相較之下,果真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然而,可能誠如《眺望時間的盡頭》引述美國詩人艾蜜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說的:「永恆,是當下構成」以及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每個片刻中的永恆」,我們用自己的行動來驗證永恆,而非讓永恆來主宰我們。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