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特斯拉,比亞迪的成功與隱憂;中國電動車打入歐洲市場,恐掀可怕惡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房地產、手機等消費性產品日益疲弱,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彷彿大海中的浮木,目前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當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不斷侵蝕著歐洲車商的市占率。
(中央社)中國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已經攻入最大的歐洲市場,引發當地傳統車廠的擔憂,警告將會發生「可怕的戰鬥」。目前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當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多年以來大力扶植發展新能源汽車,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688.7萬輛,年增96.9%,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車市占率達到25.6%。
中國2022年汽車出口達到311.1萬輛,年增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年增1.2倍。
2022年,中國出口汽車前十大市場當中,比利時、英國、澳洲新能源車占比較大,顯示中國新能源車已經打入先進國家市場。
2022年以來,包括比亞迪、吉利、蔚來、小鵬等中國新能源車廠紛紛以北歐為跳板進入歐洲市場,雖然目前在汽車出口中占比微乎其微,但他們認為前景相當廣闊。
歐洲目前是新能源車最大市場,歐盟預定2035年禁售燃油車。
迄今已有十幾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進軍歐洲。數據顯示,目前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當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
中國新能源車廠還帶來了新思維,蔚來導入了訂閱模式銷售,並在荷蘭上線了一座換電站。這是繼挪威、德國和瑞典之後,第4個上線換電站的歐洲國家。
在5分鐘內,電動車的電池即可被更換,就跟去加油站加油一樣的時間,車主不必耗費長時間等待充電。換電站的工作人員說,每天可進行多達312次換電。
中國汽車製造具備全產業鏈的優勢,其新能源車不但價格更低廉,技術也不落人後,這引發歐洲傳統車廠的憂慮與示警。相形之下,汽車王國日本發展純電動車起步已太晚,完全不是對手。
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執行長塔瓦瑞斯(Carlos Tavares)5日接受「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訪問時形容,歐洲汽車業正處於與中國對手競爭的十字路口。如果歐洲的政策制定者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會有一場「可怕的戰鬥」。歐洲汽車工業可能會遭受嚴重挫折,並被迫大規模削減其在歐洲的產能。
他指出,歐洲的中國供應商正在推出具有競爭力且價格極具競爭力的車輛;中國電動汽車比歐洲電動汽車便宜8000至1萬歐元。
塔瓦瑞斯警告說,如果歐盟不採取任何行動來改變目前的狀況,歐洲汽車業將會像太陽能產業經歷過的遭遇,那將是非常悽慘的場景。他呼籲應提出保護歐洲車廠提升產能的政策,才能與中國競爭。
超越特斯拉,比亞迪的成功與隱憂
(中央社)中國比亞迪汽車2022年賣出186萬輛車,超越特斯拉的131萬輛躍為全球新能源車霸主,年增逾兩倍。分析指出,比亞迪的成功在於它是唯一一家掌握全產業鏈的車企,但這也成為隱憂。
全球車企在疫情後陷入晶片短缺與供應鏈難以為繼的困境,紛紛減產之際,比亞迪卻逆風成長,2022年銷量與淨利大幅提升,締造多項紀錄。
比亞迪2022年累計售出186萬3494輛新能源車,年增208.64%,其中純電動(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DM)銷量相當;全年累計出口5萬5916輛,大幅增長307.2%。
在中國,比亞迪首次超越一汽大眾,奪得2022年度中國乘用車批發量冠軍,結束了合資品牌長達30年的統治地位。比亞迪也是目前唯一完成電動化轉型的汽車巨頭,2022年3月後,銷量100%來自於新能源汽車。
比亞迪更是唯一賺錢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其銷量是其他10家新能源車企總和的1.6倍。從第1輛到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僅花了13年,如今躍為全球新能源車霸主。
綜合市場資訊等陸媒分析,比亞迪一體化戰略是近年銷量狂飆的關鍵,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論。
在激烈競爭的汽車市場,比亞迪選擇了一條自研自產的發展路徑。從上游成立礦產公司在非洲買鋰礦,到中游佈局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汽車半導體等,到下游全力轉向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比亞迪號稱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控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新能源車企。
新能源車核心環節全部由自己包攬,無疑有助於比亞迪能夠在疫情反覆、供應鏈擾動、缺芯貴電等產業背景下從容應對,當其他企業停產停工,比亞迪則實現產銷兩旺。
但在一個衝鋒競爭的領域,行業瞬息萬變,企業垂直一體化策略並非沒有風險。
綜觀全球汽車發展史,巨頭福特汽車也曾實行縱向一體化的戰略,但自2004年銷量出現下滑後,遭遇了重大衝擊;2006年更是一度巨虧127億美元,福特開始覺察到這一戰略的弊端。
福特縱向一體化戰略由此瓦解,並轉向合作外包模式,自己聚焦於戰略佈局和汽車研發,目前其零組件供應商分散在15個國家和地區。
分析稱,從目前世界級車企的採購模式來看,汽車零組件產業遵循著全球化大分工的趨勢。但比亞迪的道路卻與此相悖。
樂觀者認為一體化更加高效,且能夠有效把控產品品質;但悲觀者認為一體化不夠靈活,且成本高昂,需要付出巨額資本開支購買生產線。由於缺乏市場化競標,零組件部門難以在良性競爭中發展壯大。
2022年大幅成長後,比亞迪一度傳出今年目標訂在400萬輛,但比亞迪僅稱「不好判斷」。經濟情勢不容樂觀,加上特斯拉將推低價車款搶市場,外界多預估比亞迪今年增幅必定放慢。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站穩拉丁美洲,再強攻印度市場,目標2030年市占率達40%
- 比亞迪今年前3季登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但特斯拉的淨利是其7倍
- 比亞迪電池和車用晶片垂直整合成功,疫情期間銷售三級跳,有望挑戰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莊貿捷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