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制裁後站穩腳步向新興市場擴張,拜登政府擬加大力道「全面性封殺」

華為被制裁後站穩腳步向新興市場擴張,拜登政府擬加大力道「全面性封殺」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華為(HUAWEI)近年遭受美國制裁卻未倒下,最新財報顯示其手上仍有數千億現金,顯示其日益站穩腳步向興新市場擴張,而美國擬以全面封殺的方式遏制華為再度崛起。

中國5G設備營運商巨擘華為(HUAWEI)身為美國頭號大敵,不僅沒有因為制裁而倒下;反而大刀闊斧進行企業瘦身。最新年度財報顯示其淨利高達75.9%,共計1137億元人民幣(下同),手上的現金達597億元(新台幣2656.6億元),牽動白宮進一步實施「全面性封殺」。

拜登將「完全切斷」華為和美國供應商的關係

2019年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以「國安問題」首度將華為列入美國商務部(DoC)的「制裁實體名單」;不過後來商務部放寬標準,同意向美國公司發放「許可證」。

美國當時允許這些供應商在不危及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向華為出售技術,其中包含了美國半導體設計公司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等。

令美國感到訝異的是,華為在被制裁後,未陷入一蹶不振的窘境,反而逐步站穩腳步,迫使近日白宮不得不再加強制裁力道。知情人士向《金融時報》透露,拜登(Joe Biden)政府考慮「完全切斷」華為和美國供應商的聯繫,這也意味著美中對抗的局勢將再度升溫。

針對此事,美國商務部一位發言人告訴《華爾街日報》:「我們與能源部、國防部和國務院的跨機構出口管制夥伴密切合作,不斷評估我們的政策和法規,並定期與相關利益企業溝通。」

華為瘦身成功,淨利大幅上揚75.9%

事實上,接連接受打擊的華為財務逐年走穩,資產負債率從62.3%下降至57.8%,本來臃腫龐大的資本結構得到改善,而它們大刀闊斧進行簡化管理,實施數位轉型成功,也使得2021年行銷管理費用一舉下降人民幣93億元。

根據華為最新的2021年財報顯示,集團營收雖重挫28.6%,僅達到6368億;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淨利卻大幅上揚75.9%,達到1137億元,而手上的現金有597億元,也大幅成長69.4%。

華為強調,經營穩健,財務結果符合預期,而且在美中對抗的高度壓力下,仍得以強力投入研發,2021年研發費用處於近10年高點,其中從事研發人員達到10.7萬名,占總公司54.8%,整體金額突破1427億元,達到全年營收22.4%。顯然華為已經挺過美國多年來的制裁。

截圖_2023-01-31_下午4_28_23
華為2021年財報公開資訊

輪值董事長郭平指出,華為越在艱困時期,更加大研發,針對資通訊的研發金額是「全球第2」。而董事長梁華也強調,華為雖然仍面臨一系列挑戰,但是對於未來仍有信心,他強調華為歷經3年,「已經活下來」,而且還是有質量地活下來。

目前,華為靠著三大業務支撐集團營運,分別是消費性產品、企業業務和營運商業務,其中包含手機在內的消費性產品衰退最重,達到49.6%;而營運商的相關基地台業務,小幅下跌7.0%;企業方面的雲端業務則是上揚達2.1%,是華為少數成長的業務之一,中國是支撐它的關鍵市場,未來在靠東南亞及非洲等地發揮強大影響力。

華為轉攻新興市場低階產品

過去數年來,美國限制先進製程晶片進入中國,最近一次是2022年制裁包含長江存儲(YMTC)在內等10多家,白宮想藉此再打擊華為的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及高速通訊設備等業務。

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技術專家馬丁拉瑟(Martijn Rasser)表示,華為在過去幾年已經將業務拓展到電纜、雲端計算等領域。他說,這和4年前僅專注於5G的華為已有不同。針對本次禁發許可證一事,拉瑟認為這才是「真正意義重大的一步」。

不過,要將華為徹底擊倒恐怕並非易事。2022年12月23日華為和芬蘭通訊大廠諾基亞(Nokia)還續簽專利許可協議,一再凸顯華為在歐美市場也具有影響力;此外,同年5月華為也和沙烏地阿拉伯電信公司(STC)在中東地區開發SuperLink通訊服務。

此後,再加入國際電聯的Partner2Connect數位聯盟,允諾2025年將為全球80多國、1.2億的民眾提供數位連網服務,這當中遍及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等新興國家。

面對美國過去一連串的攻勢,華為改變策略逐步從高階5G設施,退而求其次往4G、3G和2G等低階設備佈局,並藉此彌補營運缺口。華為強調,非洲正從2G開始加速演進,未來將通過4G/5G協同、固移協同等戰略,同時華為也在當地興建太陽能設備,將其附加效益提升,預料新興市場將成為美中對抗下華為的一大突破口。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