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完全收購廈門子公司聯芯卡關,中國緊抓產能不放行,晶片大戰將蔓延至成熟製程

聯電完全收購廈門子公司聯芯卡關,中國緊抓產能不放行,晶片大戰將蔓延至成熟製程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電(UMC)原訂逐年向中國官方購回子公司其聯芯股權,近日其坦承進度確實未能依既定計畫進行,外界揣測中國受到近年晶片戰影響,不願意放行聯芯股權。

美中對抗下兩岸情勢緊張,台灣半導體二哥聯電(UMC)原訂收購中國廈門子公司聯芯卡關,福建省政府不放行,凸顯中國對成熟晶片的強大需求,牽動未來對岸台商的投資權益。而業內人士亦強調,晶片大戰將由先進製程蔓延至成熟製程。

聯電完全收購子公司廈門聯芯卡關

聯芯成立於2014年,由聯電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共同投資62億美金所設立,其中,聯電集團出資近7成,中國資本占比30.04%。近日《經濟日報》報導指出,中國為持續掌握既有晶圓代工產能,不願放棄聯芯股權,牽動聯電集團內部管理和中國布局。

近年聯電早已嗅到全球局勢的變化,打算全額收購聯芯之股份

2022年4月,聯電公布將斥資人民幣48.58億元(新台幣214.9億元),向廈門金圓產業發展及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創業投資合作企業夠回其手上聯芯股權,擬以60%、20%及20%的比率、連續3年且分3次完成交易,讓聯芯成為聯電100%持股子公司。

聯芯是廈門的第一座12吋晶圓廠。2017年獲得聯電28奈米技術轉移,但在2019、2020年分別虧損新台幣54.4億元、19.4億元,直到2021年半導體業因為疫情發生行情扭轉,聯芯一舉大賺新台幣30.3億元,目前其規劃月產能達到5萬片,整體良率達到98%,已經成為重要的晶片製造廠。

對照母公司聯電12座晶圓廠,月產能總計約85萬片八吋約當晶圓,聯芯具佔有一定調度產能影響力。實際詢問位在聯電工作的David(匿名)強調,近年來美中對抗下晶片產業發生巨變,晶片搖收一變成為戰略性物資,而中國正積極發展電動車,關鍵的車用晶片是聯芯擴大影響力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出資的國有獨資公司,具有濃厚的中國官方色彩,它們目前擁有控股企業34家,參股企業12家,二級企業86家,這裡頭包含星網銳捷、合力泰、福日電子、華映科技等控股上市公司。

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半導體產業具有關鍵地位,截至2021年,集團營收超過人民幣550億元、資產總額破千億,蟬聯中國企業500強中名列第433位,是中國官方布局地方電子產業的領頭羊。

業內人士強調,晶片戰爭蔓延至成熟製程

聯電於2018年在中國布局時並非只有聯芯,還包含晶圓代工廠蘇州和艦、半導體設計公司山東聯暻,3家合稱為聯電布局「鐵三角」。當時聯電共同總經理簡山傑表示,前期以40奈米與28奈米為主,未來22奈米邏輯製程也會到位。

他強調,28奈米與22奈米在MCU技術平台也會有特色工藝進一步布局,並且鎖定車用電子、物聯網,加密貨幣與5G產業,這是聯電發展中國市場的重要一步。David預估,未來美中關係日益惡化下,晶片戰爭經由台積電領頭的先進製程,蔓延至成熟製程的領域,也將對半導體產業造成截然不同的局面。

如今,中國官方不肯放手履行相關協議,導致聯電收購延宕,市場直指北京當局要強握晶片產能的決心。David談到,2022全年聯電營收創新高,其中就是以22/28nm這類的組合,它們為主要獲利產品,營收年增超過56%,各大車商晶片荒仍未完全緩解,成熟製程的需求仍然相當強勁。

此外,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也證實:「2022年,聯電在車用電子領域有亮眼的成長,車用IC的業務量成長了82%,達到整體業務的9%。受惠於長期汽車電子化和自動化趨勢的推動,我們預期車用電子IC將持續成為2023年及往後的重要成長驅動力。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