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最後一搏》導讀:扳倒軍方,仍是緬甸人now or never的奮力一搏

《緬甸,最後一搏》導讀:扳倒軍方,仍是緬甸人now or never的奮力一搏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便全球各地對緬甸的關注度不若政變發生初期,針對此地持續發生慘絕人寰事件的報導也黯淡了許多, 「關心」與「傳遞故事」仍是我們作為局外人,除了出錢出力之外,可以做的小小貢獻。我特別喜歡書名中的「最後一搏」,對於許多緬甸人而言,這是一場now or never的奮力一搏,若是這次不能成功扳倒軍方,以後可能都沒有機會了。我想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提醒我們這場已經進行到第三年的持久戰尚未結束、也並未失敗,緬甸人的民主奮鬥仍是現在進行式。

文:劉忠恩 (前緬甸時報記者)

聽到我說想要再次回到緬甸時,在緬甸的記者朋友這樣回覆我:“The Myanmar you once knew is not the same (那個你曾經知道的緬甸已經不復存在)。” 作為曾報導緬甸近3年的記者,我內心再清楚不過: 現在的緬甸充滿著傷痛與被囚禁的靈魂,只是,它大抵還是會被我在那地所經歷的美好時光給掩蓋住。

那是緬甸最好的黃金10年,一個百廢待舉、問題叢生的年代,但那時,幾乎人人都對這個東南亞國家的未來滿懷憧憬。2011年起,外資大幅進入,仰光街頭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建案,多數人都有了手機,接上了網路;非政府組織與公民團體蓬勃發展,民主自由雖然仍有缺陷,但相較於2011年以前,得到很大程度的鬆綁。2016年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成功上位,儘管羅興亞人的迫害與逃亡讓她在國際間的名聲黯淡不少,2020年的選舉,她以近乎「國母」形象的支持度連任仍是毫無懸念。只是任誰也沒想到,與全民盟共享了4年多政權的緬甸軍方耐不住性子,大舉奪權。

一切都來得太突然,2021年2月1日的凌晨,原本是新任國會議員履新的日子,翁山蘇姬被抓,軍方也宣布戒嚴。

對於在民主國家成長的人來說(尤其是能夠相對成功過渡到民主的東北亞),政變近乎無法想像,但這卻已經是緬甸的第三次。它在1948年獨立,是亞洲最早實行民主的國家之一,無奈國內動盪,獨立後不久就 面對與其他民族間的內戰,使得軍方大權在握,1962年發起了第一次的政變,獨裁腐敗的軍事政權,把曾經在亞洲相對富裕的緬甸帶向了赤貧。

可是緬甸人民對民主的追求與渴望不曾停止,1988年發起了8888民主運動、2007年有番紅花革命,縱然屢屢被鎮壓血洗,他們未曾遺忘初心,一代接著一代前仆後繼地在這條路上貢獻青春與生命。最終在2011到 2020年換來了曇花一現的有限民主,但那終究是軍方施捨的,2021年說拿走就拿走。

然而,軍方沒有料到的是,緬甸人民對於軍方獨裁政權的厭惡,以及對民主的渴望是如此的強烈。而且這一次他們不僅要民主,還要與各個緬甸民族一起走向民主、平等的未來。從政變伊始,便可以看見緬甸人 ,尤其是佔國家七成左右人口的緬族人,痛定思痛,重新反思過去緬族主導壓迫少數民族的政策;但軍方的血腥鎮壓很快地在政變引起全國抗議聲浪後展開,持續到今日:把人活活燒死、對著民宅開槍掃射、空襲村莊、甚至是派直升機轟炸學校。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的統計,截自2022年底,已有超過2500條人命喪軍方手下。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緬甸人還是沒有放棄,有人隻身前往少數民族武裝組織控制的地區接受訓練 ,加入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組織的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ce Force);有人堅持罷工,再也不為政府及公部門的醫院、學校工作;還有國內外的緬甸離散族群不間斷的捐款資助民主運動;如同香港人說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大家都用各自的方式為理想中的「民主緬甸」奮力拼搏。

而事實上在堅持了那麼久之後,民族團結政府及其他反抗軍方的組織也有些許斬獲,目前人民防衛軍已是一支6萬5000人的軍隊,並且直至2021年4月,他們已在緬甸330個村鎮(township)中的36個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組織「人民行政團隊」(People’s Administration Teams),並開始在其中一些村鎮中設立了民族團結政府的司法體系。民族團結政府除了透過不同手段募款(至今年上半年已募得超過4400萬美金),也持續在海外擴張他們的外交據點,從西方國家到日本韓國,現在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辦事處及代表,尋求各國政府對他們的認可。

緬甸在2023年2月1日便進入了政變後的第三年,本書透過曾任職於關注緬甸民主人權議題的法文網站Info Birmanie斐德希克.德波米的描述、香港藝術家柳廣成的畫筆,回顧了緬甸政變後的重大發展,也提供了一些關於緬甸歷史背景的重要脈絡。圖文並行的方式,讓我們可以一窺緬甸人的堅毅,相信穿越過這些場景後,一個個有血有淚的緬甸人將深深烙印在讀者的腦海裡,從此緬甸不再是一個東南亞的陌生國度。即便全球各地對緬甸的關注度不若政變發生初期,針對此地持續發生慘絕人寰事件的報導也黯淡了許多, 「關心」與「傳遞故事」仍是我們作為局外人,除了出錢出力之外,可以做的小小貢獻。

我特別喜歡書名中的「最後一搏」,對於許多緬甸人而言,這是一場now or never的奮力一搏,若是這次不能成功扳倒軍方,以後可能都沒有機會了。我想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提醒我們這場已經進行到第三年的持久戰尚未結束、也並未失敗,緬甸人的民主奮鬥仍是現在進行式。

2022年12月11日


緬甸最後一搏11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2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3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4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5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6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7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18
緬甸最後一搏19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緬甸最後一搏20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緬甸,最後一搏 Myanmar: the last stand》,慢工出版

作者: 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