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陳日君等6香港民主派要角,獲美議員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聲明說,這6位香港民主派要角獲提名因他們是香港自治、人權及法治的捍衛者,更是數以百萬計和平抗議香港民主自由被港府及中國政府不斷侵蝕的香港人民代表。藉著提名他們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美國國會成員向香港所有面對壓迫,並以他們的勇敢與堅定,激勵世界的香港人表達敬意。
(中央社)美國之音(VOA)今天(當地時間3日)報導,美國國會跨黨派4位重量級議員2日發表聲明,提名受中共港區國安法迫害的6位香港民主派要角,角逐今(2023)年諾貝爾和平獎,並說藉此聲明向激勵世界的香港人表達敬意。
這份聲明由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現任與前任的主席及共同主席發表。
他們分別是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和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以及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麥高文(Jim McGovern)和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
聲明指出,提名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前香港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香港記者何桂藍、前香港支聯會主席及立法會前議員李卓人、香港學生領袖及已解散的民主派政黨、香港眾志前秘書長黃之鋒角逐今年諾貝爾和平獎。
聲明說,這6位香港民主派要角獲提名因他們是香港自治、人權及法治的捍衛者,更是數以百萬計和平抗議香港民主自由被港府及中國政府不斷侵蝕的香港人民代表。
聲明表示,藉著提名他們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美國國會成員向香港所有面對壓迫,並以他們的勇敢與堅定,激勵世界的香港人表達敬意。
目前除91歲高齡的陳日君,其他5位都關押在香港的監獄裡。
聲明介紹被提名的6人指出,黎智英是支持民主的報刊創辦人及知名政府批評者,因香港警察搜查報刊總部、逮捕高層主管及編輯,又以國家安全為由凍結銀行資產後,港蘋被迫停刊。
陳日君曾是香港天主教教區的主教,也是香港民主運動堅定支持者,他曾藉由「612人道支援基金」,為參與2019年民主運動而被捕者,給予人道及法律救援,之後因當局指控他違反社團條例被捕定罪。
鄒幸彤是香港執業大律師和被解散的香港支聯會副主席,當局指控她煽動他人參加悼念1989年天安門民運的年度燭光紀念晚會。
記者何桂藍因報導2019年7月黑幫狂徒攻擊市民的暴行被打傷,警方遲不回應使各方質疑警察與黑幫勾結,她因參加民主派在立法會選舉前的初選,當局藉口違反國安法逮捕她。
李卓人是資深勞工權益人士、前立法會議員,他因參加所謂未經當局批准的集會被判刑,並面臨更多以國家安全為由而提出的指控。
黃之鋒是全民普選的推動者,曾發起抵禦侵蝕香港文化及自治的運動,黃之鋒曾因參與並領導2014年的雨傘運動而被監禁,2019年6月獲釋後又投入反送中運動,被控參加非法集會遭判刑,另被指控違反國安法。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2023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持續圍繞俄烏戰爭,北約秘書長、澤倫斯基榜上有名
- 跟德國人談論天主教:陳日君樞機獲准出境,為何德媒十分關注?
- 懸在法治頭上的刀: 黎智英案觸發第六次「人大釋法」,將如何改變香港的司法面貌?
- 香港民主派初選47人違《國安法》案,黃之鋒、戴耀廷等29人認罪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