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氣球成本低、易偽裝等大5優勢各國愛用,氣象局長鄭明典:台灣領空曾出現過2次

偵察氣球成本低、易偽裝等大5優勢各國愛用,氣象局長鄭明典:台灣領空曾出現過2次
2020年5月俄國上空的高空探測氣球|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領空出現中國的偵察氣球引發關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4)日在臉書指出,氣象局人員在2年前也拍過;鄭明典表示,同樣氣球在台灣曾出現2次。隨科技快速進步,偵察氣球仍未被淘汰,迄今依是各國軍方愛用利器,原因就在於具備以下優勢。

(中央社)美國公布中國高空偵察氣球侵入本土領空一事升溫至外交事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臨時取消訪中行程。偵察氣球可追溯至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逐漸演變為偵察利器。

綜合《路透社》與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偵察氣球使用迄今超過200年,除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也用偵察氣球蒐集南軍動向,二次大戰期間也能見到偵察氣球的蹤跡。

日本在二戰後期為扭轉頹勢,利用氣球空飄至美國投擲燃燒彈,當時未損及軍事目標,卻因有氣球墜毀於俄勒岡州的森林裡造成零星平民喪生。

二戰過後美軍開始探究偵察氣球的實用性,展開大規模的「創生計畫」(Project Genetrix)投送大量監視氣球拍攝、情蒐東歐和蘇聯。根據美國政府文獻,美軍自1950年代開始派出大量可空中攝影的偵察氣球,飛越蘇聯領土上空蒐集相關情資。

隨科技快速進步,偵察氣球仍未被淘汰,迄今依是各國軍方愛用利器,原因就在於具備以下優勢。

成本低

同樣進行偵察任務,高科技的衛星不僅造價昂貴,還得斥資數億美元打造太空發射系統。相較之下,偵察氣球不但成本低得多,酬載量也比無人機更多。

無油耗且飛行距離遠

偵察氣球主要仰賴風力飛行,無須加油就能飛行很長一段距離。2005年美軍空中戰力研究所(Airpower Research Institute)一項研究顯示,偵察氣球無法直接操縱,而是透過改變高度利用不同氣流速度,粗略地將球引導至目標區。

飛行高度夠高

偵察氣球飛行高度通常為8萬至12萬英尺(2.4萬至3.6萬公尺),遠高於商用客機的4萬英尺(1.2萬公尺);而最高性能的戰機飛行高度通常也不超過6萬5000英尺(2萬公尺),只有像U-2這類高空偵察機會飛行在8萬英尺的高空。

更接近地表、停留時間更長

根據美國空軍指揮參謀學院(U.S. Air Force's Air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2009年的報告,相較於衛星,偵察氣球可以更抵近從事大面積偵察,也能在目標區域上空停留更久。

容易偽裝

偵察氣球的外觀不如無人機這類武器,更易偽裝成自然環境中的「平民」,即便被發現,外國政府也能聲稱是用來監測天氣等民用目的。

不願具名的五角大廈官員2月2日表示,過去幾年有少數幾次偵察氣球飛越美國上空,但中方偵察氣球停留時間明顯比其他氣球長,飛行軌跡遍及馬姆斯卓空軍基地(Malmstrom Air Force Base),這個基地有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是美國3大陸基核武重地之一。

美國領空發現偵察氣球,鄭明典:台灣出現過2次

美國領空出現中國的偵察氣球引發關注。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4)日在臉書指出,氣象局人員在2年前也拍過;鄭明典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同樣氣球在台灣曾出現2次。

美國繼日前公布發現一顆中國偵察氣球侵入領空後,五角大廈於當地時間3日晚間再表示,又有一顆中國偵察氣球飛越拉丁美洲。

鄭明典今天上午在臉書寫文表示,「這個氣球出現很久了!新聞中的高空探測汽球存在已久,氣象局同事在兩年前也拍過!在那之前,其他地方也有照片紀錄,很多年了。」鄭明典也附上氣象局人員拍的氣球照片。

鄭明典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說,2020年6月,日本媒體就報導宮城縣出現不明的氣球,當時並無任何國家承認,後來有日本部落客鍥而不捨追蹤,查到氣球是在中東生產,用於通訊實驗。

鄭明典說,2021年9月、2022年3月,台北上空也出現同樣的氣球,停留時間約3小時;2021年那次,氣象局有人員拍下照片,2022年那次出現在松山機場上空,也有民眾拍到,還要求民航局取締。

鄭明典說,台灣上空出現的氣球與日本宮城縣出現的比對,完全相同,和在美國領空出現的也一樣,不是氣象探測氣球。

至於這類其他用途的氣球和氣象探測氣球有何不同,鄭明典說,氣象高空探測氣球是橡膠製,直徑約2公尺,最高飛行高度是30公里,不會飄太遠;日本、台灣、美國上空出現的這種氣球,估計直徑至少20公尺,能在高空飄行這麼遠,一定是相當特殊的材質。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