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前外委會主席:台灣對烏援助超過中國10倍,英國開始訓練烏克蘭操作挑戰者2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在俄羅斯去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後,宣布對俄實施高科技、軍民兩用貨品出口管制,今年1月初更將管制範圍由以半導體、電子產品為主的品項擴大至加工設備、化學品等。不過,根據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去年8月發布、與烏克蘭合作進行的調查報告,俄軍使用的軍事設備、飛彈和無人機內仍可找到來自美、英、德等西方國家的半導體與微電子產品;除了中國和香港,台灣也名列前10大來源。
(中央社)去(2022)年10月曾訪台的前烏克蘭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霍普科(Hanna Hopko)近日訪問英國。她告訴中央社,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台灣對烏克蘭的人道援助規模是中國的10倍以上,「我們很感謝台灣」。
她提到,在台北和基輔互設代表處很重要,「我們必須思考長遠規劃」。儘管肩負遊說英國各界在新的一年挺烏力道不減的使命,霍普科在就嚴肅議題發表看法之際忍不住透露,她實在很喜歡台灣的鳳梨,希望有機會在烏克蘭回味。
霍普科於2014至2019年擔任烏克蘭國會外委會主席,具多年非政府組織(NGO)經驗,是2014年「脫俄入歐」獨立廣場革命(Euromaidan)前後崛起的新一代政治人物。她未參加2019年的國會大選,目前是NGO「反貪腐行動中心」(Anti-Corruption Action Center)執行委員,以及推動烏克蘭政治和社會轉型的ANTS創辦人,曾協助台灣向烏克蘭提供發電機、供暖設備等人道援助。
1月下旬,她與全由女性組成的倡議團體「國際烏克蘭勝利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Ukrainian Victory)數名代表訪問英國,拜會外交部、國防部等部會官員,並與國會議員、智庫代表等會晤,力求擴大英國對烏克蘭在軍事、經貿等領域的支持。
受戰爭影響,烏克蘭男性出境受到極大限制,女性因此在國際遊說扮演要角。英國2020年與烏克蘭簽署「政治、自由貿易和戰略夥伴協議」,是英國脫歐後與新興市場簽訂的第一份協議。去年11月,英國與烏克蘭在既有的自由貿易協議基礎上,簽訂數位貿易協議,雙方並將在資訊安全深化合作。霍普科一行人訪英也觸及相關議題。
霍普科強調,烏克蘭目前急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規格的武器,包括火炮、防空系統、坦克、戰機,且交運務必力求穩定、及時,俄軍必須被逐出「烏克蘭每一寸領土」。
除了軍事援助,由於俄方持續破壞烏克蘭的基礎設施及非軍事建物,實質上相當於對平民發動恐怖攻擊,霍普科強調,來自各國、包括台灣的人道援助,也十分重要。
霍普科等人訪英的一大任務還包括敦促各國加大對俄制裁力道,擴大在高科技、軍事工業、能源、關鍵原物料等領域的制裁範圍,包括將俄羅斯國營核子企業(Rosatom)納入新一波制裁清單。
台灣在俄羅斯去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後,宣布對俄實施高科技、軍民兩用貨品出口管制,今年1月初更將管制範圍由以半導體、電子產品為主的品項擴大至加工設備、化學品等。
不過,根據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去年8月發布、與烏克蘭合作進行的調查報告,俄軍使用的軍事設備、飛彈和無人機內仍可找到來自美、英、德等西方國家的半導體與微電子產品;除了中國和香港,台灣也名列前10大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取得管道包括黑市、途經第三地或用途未經供應商授權的「灰市」、具「白手套」功能的企業等,榜上有名不必然意味相關企業「明知故犯」。
這項跨國調查計畫持續進行,成果頗受西方各國政府重視。霍普科說,台灣恐怕有必要深入分析、清查,盡力確保不會有來自台灣的晶片和其他敏感科技流向俄方。
台灣有意願參與烏克蘭經濟重建,中國是否可能構成阻礙?霍普科指出,中國在不同領域的影響力、利益網路和滲透行動不僅存在於烏克蘭,也可見於其他許多國家,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以及北京的「親俄式中立」,讓中國在烏克蘭的形象已不若以往。
霍普科認為,烏克蘭甚至能進一步根據自身經驗,向其他中、東歐國家說明,為何與中國的投資貿易活動和其他合作可能潛藏安全風險,猶如「特洛伊木馬」。台灣則可運用自身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實力,擴大在烏克蘭的影響力,並向各國示警北京的野心。
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在東歐、巴爾幹和高加索地區影響力的羅馬尼亞學者伊歐尼塔(Sorin Ionita)日前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包含烏克蘭在內的相關國家對中國及其政權的認知十分有限,這是除了雄厚資本和龐大市場以外,中方得以施展影響力的主因之一。他提出「東方主義2.0」(Orientalism 2.0)概念,說明一廂情願、資訊落差如何導致對中國的錯誤解讀和偏差想像。
霍普科說,她十分期待台、烏關係的未來發展。不過,現階段,烏克蘭能夠在軍事、外交、司法等領域取得明確勝利,就是對北京的最佳嚇阻;在對抗威權主義擴張方面,台、烏有一致利益:烏克蘭的勝利將向對台灣虎視眈眈的北京傳達有力訊號。
英國開始訓練烏克蘭操作挑戰者2型 領導人再通話
(中央社)英國首相府表示,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今(5)日下午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通話,表達正全力確保英方提供的軍事裝備儘快抵達戰場前線,英國本週已開始訓練烏方操作「挑戰者2型」坦克。
英國去年夏季啟動烏克蘭志願兵與武裝部隊的境內培訓計畫Operation Interflex,加拿大、紐西蘭、芬蘭、瑞典、立陶宛、澳洲等其他國家陸續加入。
首相府指出,蘇納克今天告訴澤倫斯基,他上週曾親赴訓練場地視察,烏軍的勇氣和生命故事讓他大受感動。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