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型集會群眾「事故傷害防治」,如何善用「哈登矩陣」預防悲劇?

全球大型集會群眾「事故傷害防治」,如何善用「哈登矩陣」預防悲劇?
圖為韓國去(2022)年10月底發生踩踏事故的梨泰院商圈。|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2023跨年為例,全球各地多有依賴電信信令或現場估算數據,評析特定時空的人群,應用數位科技輔助決策,如提前擺設路障,或使維安人力組成「拉鏈式人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眾移動速度,並於不同時段實施多階段道路交通、車輛停放與公共自行車租借管制,劃分區域隔離人員與車流,也加強大眾運輸系統服務量能。

文:翁咏聖(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三年級)、劉于僑(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二年級)

隨著各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措施鬆綁或解除,節日慶典、運動賽事、藝文展演、宗教活動等大型集會(mass gathering)陸續舉辦,有些場合已不再嚴管人員數量。然而,蜂擁而至的人潮可能增高群眾事故的風險,成為傷害的外因。

去(2022)年10月,印尼坎朱魯漢體育場與韓國首爾梨泰院接連爆發大規模人群碰撞(bump)、推擠(surge/crush)、疊壓(collapse)或踩踏(stampede)情事,印度西部一座吊橋亦因結構無法承受過重壓力而倒塌墜河,上述事件均致使數百位民眾嚴重傷亡,震驚國際社會。近期,烏干達首都坎帕拉近三年來首次舉辦跨年活動,當地一間購物商場施放煙火後亦傳出類似案件,共有九人罹難,多名群眾受傷。

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對活動構成風險的要素主要在於人群密度、流向和速度,不僅是現場人口總數。就平均而言,當每平方公尺高於五人,個體移動逐漸變得有限,甚至相互擠壓,任何微小的動作都有機會被密集的群眾放大,形成壓力波在人體結構間傳遞。

強大的力學能使民眾接續失去支撐,如同多米諾骨牌,伴隨倒下的群體愈來愈多,被壓在下方的人能夠逃生的機率便愈來愈低,有可能引發壓迫性/創傷性窒息(compressive/traumatic asphyxia)及相關傷害。在臨床醫學診斷上,這些情況紀錄於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ICD-10)之S碼(身體單一部位傷害)、T碼(身體多重部位傷害或其他狀況)和W碼(外因)。

何謂事故傷害防治

直至今時,社會大眾、新聞報導或政府當局,仍習慣使用意外/事故(accident)、不測(contingency)、悲劇/災禍(tragedy)、不幸/厄運(misfortune)等詞彙描述非蓄意性的傷害事件,可能帶有「天注定」、「運氣不好」、「當事者不慎」之類的消極意味,容易被解讀為隨機發生、無法避免、未能防範,甚至將責任全盤歸咎於蒙受傷害的個人。若妥善運用流行病學工具分析,瞭解事件分布與型態差異,辨明健康影響因素(識別危險與保護因子),在過程中能夠適宜且公平地藉由社區中有組織的力量介入,事實上這些情形是可以被預防的。

有鑑於此,「傷害(injury)」成為學術領域中較合適的用語,意指蓄意或非蓄意性因身體暴露於各種形式的能量(例如:熱能、電能、力學能、化學能等),能量急性或長期、重複地轉移至身體,超過其承受閾限或破壞修復機制,又或者是因為缺乏維持生命的要素,而導致細胞、組織、器官、器官系統乃至於個體之損傷。傷害防治(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亟需跨領域專業的整合(例如:教育、警政、交通等),以及群體導向、基於實證、以預防為標的之多種戰略。

哈登矩陣(Haddon Matrix)

美國流行病學家戈登(John Gordan)在1949年運用宿主、作因、環境來描述傷害如何產生,1961年,心理學家吉普森(James Jerome Gibson)則以能量轉移的觀點闡釋致傷原理。1970年代,哈登(Wiliam Haddon Jr.)將前述概念整合,提出著名的哈登矩陣(Haddon Matrix),有助於在事件中探尋需要改善的因子與適當的干預時機,並點出持續蒐集傷害資料的必要性,藉此推動防治工作。

另有學者在該矩陣的兩種維度之外,加入方案擬定、實行與評估面向,形成x-y-z三軸架構,相關指標包含:有效性(effectiveness)、成本(cost)、自由(freedom)、公平(equity)、汙名化(stigmatization)、偏好(preferences)、可行性(feasibility),以及其他已被辨識的準則(other identified criteria)等,期望介入方針能克服實務上窒礙難行之處,籌措健康照護資源並爭取財務支持。

(編按:哈登矩陣完整圖表,請點擊全文最下方原文出處瀏覽。)

實際案例

1. 避免能量形成與聚集、減少能量聚集的程度

在日本東京,由澀谷區公所(渋谷区役所)、商店會聯合會(商店会連合会)、站前管理協議會(駅前エリアマネジメント)等機構組成的跨年執行委員會(年越しカウントダウンイベント)決議連續三年停辦倒數活動,動員百名警力與公職人員維持安全秩序,勸導公眾減少逗留並遵守禮節,並將大型電子螢幕較平時提早一小時熄燈,於全向十字路口等處設置影像監視平台掌握即時動態。在「梨泰院事件」之後,世界各國經過重新研判與綜合檢討,多半會避免在狹窄、具有一定坡度的環境舉辦大規模群聚活動。

過去兩年,此類集會則由於新冠疫情嚴峻而銜接體溫量測、實名制登記、接種疫苗、配戴口罩、快篩陰性等規範,劃設範圍限制最多容留人數,或直接終止實體辦理,轉為線上形式。除此之外,去年韓國明洞福利協會(명동 복지회),即當地的路邊攤販協會(노점상인연합회)呼籲店家在聖誕節及新年期間暫停營運,朝鮮(北韓)平壤、俄羅斯莫斯科、烏克蘭基輔、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也因為經濟、政治、災害等因素取消2023新年慶祝,而英國倫敦自2014年起則全面採行售票入場制,僅開放10萬人觀賞煙火匯演,並鼓勵民眾收看轉播畫面,減少外出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