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怪現象:美國就業市場強勁,科技業卻大裁員?為何「失業率低」聯準會反而不開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投資市場正面臨矛盾大對決,過去普遍認為就業市場強勁,代表經濟轉好的普遍認知,為什麼卻讓美國聯準會(Fed)相當恐慌,甚至揚言犧牲經濟也要打擊惡劣且頑固的通貨膨脹。
多年來美國大量印鈔票的苦果可能來臨,疫情期間經濟大舉擴張,銀行紛降低授信標準,將裡頭的資金推向股市、不動產等資產,點燃資產泡沫化的引線。而在歷經「強力且連續的升息」後,美國就業市場卻又未如預期悄然復甦,引發市場預期聯準會(Fed)更進一步壓抑經濟、打擊通膨的決心。
美國怪現象:科技業裁員,失業率卻下滑
全球投資市場的氛圍,正陷入令人難以捉模的處境,因為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各大企業正在大規模裁員;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卻又非常強勁。
本來美國聯準會(Fed)預期經濟降溫後,可以擊敗通膨怪獸,但是似乎不如預期,這使得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將在未來一年內所主導的「緊縮貨幣政策」挑戰非常大。
從美國就業數據來看,今(2023)年1月新增就業人數達51.7萬人,失業率降至3.4%,是5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美國勞工部(BLS)表示,1月份平均時薪相較於去(2022)年同期成長4.4%,雖然薪資仍在成長,但是速度已經放慢許多,顯示老闆更容易招募到新員工。
至於新增就業人數,是2022年7月以來最多的一次,已經結束了連續5個月就業成長人數衰退的局面。BLS指出,包含休閒、飯店等服務業,以及醫療健康在內的多個行業都出現成長;此外,目前的大罷工活動結束後,民眾也陸續返回崗位,使得包含政府部門在內的就業人數開始增加。
聯準會陷困境,不排除升息幅度時間將拉長
面對頑強的通貨膨脹,鮑爾於今(8)日於華盛頓特區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Washington)中表示,勞動力市場出乎意料地強勁,解釋了過去多月以來,為何聯準會始終強調「降低通膨是長期的抗戰」。
鮑爾說:「通貨膨脹會不會以無痛的方式迅速消退是有可能的⋯⋯但是對我來說,基本的情境是,我們不得不多次升息,然後環顧四周,看看自己是否已經做到位了」。
雖然鮑爾並沒有進一步指出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但是此番談話已經讓許多投資人預期,未來聯準會仍會以升息作為主旋律,而時間、幅度恐怕將會拖得更長、更廣。
經濟學家:科技業裁員並非反映經濟惡化
此外,《金融時報》引述美國跨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以揚哈丘斯(Jan Hatzius)的報告指出,過去數月內,裁員潮都集中在科技公司,他們在疫情期間,預估形勢大好,才大舉招募員工。
因此,包含Alphabet、亞馬遜(Amazon)和戴爾(Dell)和Meta的裁員並不是就業市場低迷的預兆,反而是「裁去過去招募過多的員工」,也服膺投資人、股東對降低成本的要求,並得到更好的股票估值,這並不是反映經濟惡化。
他強調,這些公司在疫情期間,僱員平均成長了41%,而那些科技公司的裁員,不一定能夠如實反映就業市場的情況。據數據顯示,目前裁員後的員工只是回到了疫情前的水準;此外被裁的員工也都會找到新工作,這點也可從近幾個月失業者的「再就業率」攀高中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擔憂裁員潮集中在如科技業的特定行業,而目前火燙的服務業薪資都會比較低,撇除特定資訊產業,大多數行業的求職率、薪資均高於疫情前,甚至是經濟擴張時期。
事實上,「失業率低」一直是理想的經濟情況,反映民眾收入穩定,消費意願可望增加,市場將會日趨繁榮,景氣也就會跟著熱絡起來。不過,目前美國並不想要經濟過度成長。
聯準會不惜犧牲經濟也要防止資產泡沫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將利率降至趨於「零」後,又再實施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也就是印了許多鈔票,多年下來商業銀行積累大量的準備金。
這導致在疫情期間,市場充斥著大量的流動資金,而受到「宅經濟的需求推動」,美國民眾開始借取低利貸款度日;同時,商業銀行也受到驅動,放寬對民眾、企業的「授信標準」,使得大量資金瘋狂湧入包含股票、房市等資產,而戰爭又使得通膨加劇,更進一步推升「資產泡沫化」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對此分析,去年的大幅度升息並沒有讓就業市場降溫,這會讓聯準會內部爭辯更激烈,而在就業率後相繼出爐的報告,也顯示經濟成長強勁,將會讓官員感到強烈不安,過去,鮑爾也談到服務業的通膨並沒有放緩,是最令人感到擔心的發展,他還強調:「這是我擔心的」。
就總體經濟角度而言,如果失業率連續3個月下滑時,意味著當地民眾消費意願開始提高,企業商品銷量增加,帶動資金動能增溫,同時股票市場也會跟著走高;不過債券市場則可能因為資金流向風險較大的資產而轉弱,也代表過去數個月的強力升息面臨失敗的困境。
延伸閱讀
- 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貨幣政策走走停停易落入「停滯性通膨」陷阱,央行勿掉以輕心
- 英國、歐洲央行同步升息2碼歐股收高,合庫金董事長雷仲達:Fed上半年可能停止升息
- Fed升息1碼放緩升息步調,鮑爾表明今年降息不適當,將持續調高利率
- 升息是否真能控制物價?還是釀成另一波物價上漲?遠比台灣升息多次的韓國,似乎先給了我們答案
- 淺談美國升息:利率走升對你我的影響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