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怪現象:美國就業市場強勁,科技業卻大裁員?為何「失業率低」聯準會反而不開心?

美國怪現象:美國就業市場強勁,科技業卻大裁員?為何「失業率低」聯準會反而不開心?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投資市場正面臨矛盾大對決,過去普遍認為就業市場強勁,代表經濟轉好的普遍認知,為什麼卻讓美國聯準會(Fed)相當恐慌,甚至揚言犧牲經濟也要打擊惡劣且頑固的通貨膨脹。

多年來美國大量印鈔票的苦果可能來臨,疫情期間經濟大舉擴張,銀行紛降低授信標準,將裡頭的資金推向股市、不動產等資產,點燃資產泡沫化的引線。而在歷經「強力且連續的升息」後,美國就業市場卻又未如預期悄然復甦,引發市場預期聯準會(Fed)更進一步壓抑經濟、打擊通膨的決心。

美國怪現象:科技業裁員,失業率卻下滑

全球投資市場的氛圍,正陷入令人難以捉模的處境,因為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各大企業正在大規模裁員;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卻又非常強勁。

本來美國聯準會(Fed)預期經濟降溫後,可以擊敗通膨怪獸,但是似乎不如預期,這使得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將在未來一年內所主導的「緊縮貨幣政策」挑戰非常大。

從美國就業數據來看,今(2023)年1月新增就業人數達51.7萬人,失業率降至3.4%,是5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美國勞工部(BLS)表示,1月份平均時薪相較於去(2022)年同期成長4.4%,雖然薪資仍在成長,但是速度已經放慢許多,顯示老闆更容易招募到新員工。

至於新增就業人數,是2022年7月以來最多的一次,已經結束了連續5個月就業成長人數衰退的局面。BLS指出,包含休閒、飯店等服務業,以及醫療健康在內的多個行業都出現成長;此外,目前的大罷工活動結束後,民眾也陸續返回崗位,使得包含政府部門在內的就業人數開始增加。

聯準會陷困境,不排除升息幅度時間將拉長

面對頑強的通貨膨脹,鮑爾於今(8)日於華盛頓特區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Washington)中表示,勞動力市場出乎意料地強勁,解釋了過去多月以來,為何聯準會始終強調「降低通膨是長期的抗戰」。

鮑爾說:「通貨膨脹會不會以無痛的方式迅速消退是有可能的⋯⋯但是對我來說,基本的情境是,我們不得不多次升息,然後環顧四周,看看自己是否已經做到位了」。

雖然鮑爾並沒有進一步指出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但是此番談話已經讓許多投資人預期,未來聯準會仍會以升息作為主旋律,而時間、幅度恐怕將會拖得更長、更廣。

經濟學家:科技業裁員並非反映經濟惡化

此外,《金融時報》引述美國跨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以揚哈丘斯(Jan Hatzius)的報告指出,過去數月內,裁員潮都集中在科技公司,他們在疫情期間,預估形勢大好,才大舉招募員工。

因此,包含Alphabet、亞馬遜(Amazon)和戴爾(Dell)和Meta的裁員並不是就業市場低迷的預兆,反而是「裁去過去招募過多的員工」,也服膺投資人、股東對降低成本的要求,並得到更好的股票估值,這並不是反映經濟惡化。

他強調,這些公司在疫情期間,僱員平均成長了41%,而那些科技公司的裁員,不一定能夠如實反映就業市場的情況。據數據顯示,目前裁員後的員工只是回到了疫情前的水準;此外被裁的員工也都會找到新工作,這點也可從近幾個月失業者的「再就業率」攀高中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擔憂裁員潮集中在如科技業的特定行業,而目前火燙的服務業薪資都會比較低,撇除特定資訊產業,大多數行業的求職率、薪資均高於疫情前,甚至是經濟擴張時期。

事實上,「失業率低」一直是理想的經濟情況,反映民眾收入穩定,消費意願可望增加,市場將會日趨繁榮,景氣也就會跟著熱絡起來。不過,目前美國並不想要經濟過度成長。

聯準會不惜犧牲經濟也要防止資產泡沫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將利率降至趨於「零」後,又再實施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也就是印了許多鈔票,多年下來商業銀行積累大量的準備金。

這導致在疫情期間,市場充斥著大量的流動資金,而受到「宅經濟的需求推動」,美國民眾開始借取低利貸款度日;同時,商業銀行也受到驅動,放寬對民眾、企業的「授信標準」,使得大量資金瘋狂湧入包含股票、房市等資產,而戰爭又使得通膨加劇,更進一步推升「資產泡沫化」的風險。

《華爾街日報》對此分析,去年的大幅度升息並沒有讓就業市場降溫,這會讓聯準會內部爭辯更激烈,而在就業率後相繼出爐的報告,也顯示經濟成長強勁,將會讓官員感到強烈不安,過去,鮑爾也談到服務業的通膨並沒有放緩,是最令人感到擔心的發展,他還強調:「這是我擔心的」。

就總體經濟角度而言,如果失業率連續3個月下滑時,意味著當地民眾消費意願開始提高,企業商品銷量增加,帶動資金動能增溫,同時股票市場也會跟著走高;不過債券市場則可能因為資金流向風險較大的資產而轉弱,也代表過去數個月的強力升息面臨失敗的困境。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