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各種爭議「挑戰」在其他社交媒體上很少,但卻在TikTok上常常看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TikTok常常因為許多「挑戰」而引發爭議。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在其他社交媒體上很少聽到,但卻在TikTok上常常看到?其中一個原因,在於TikTok所設計的機制。
文:林雨蒼
日本有高中生在迴轉壽司店惡作劇,舔舐醬油瓶、在茶杯或壽司上塗抹自己的口水等,並將惡作劇的影片上傳至TikTok,引發了許多仿效的風潮,陸續有許多人拍攝了在迴轉壽司店惡作劇的影片,使日本許多人擔心迴轉壽司的衛生問題,進而導致其母公司之股價大跌。
在這其中,TikTok的角色特別引人注目,也引發了許多討論。過去,TikTok就常常因為許多「挑戰」而引發爭議。包含印尼有25個兒童因為「龍之吐息」挑戰吃了泡過液態氮的糖果而內臟灼傷、阿根廷12歲女童因為TikTok的「昏迷挑戰」而窒息死亡、印尼18歲少年因為TikTok挑戰跑去肉身擋卡車而遭到輾斃。
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在其他社交媒體上很少聽到,但卻在TikTok上常常看到?其中一個原因,在於TikTok所設計的機制。
TikTok會以聳動、吸睛內容誘人進入
FB與Twitter等社交平台,當你進入首頁後,先看到的是自己追蹤粉絲頁或好友的最新動態。但是在TikTok,一進入頁面後,首先呈現的是「為您推薦」(For You)的分頁。這個分頁的內容不是好友的動態,而是TikTok上最受歡迎的內容。
透過這樣的作法,TikTok可以讓使用者優先接觸到最聳動、最吸睛的內容,進而讓他們黏著在平台上。而緊接著,在使用者觀賞影片的內容中,TikTok的演算法會判斷使用者喜好怎樣的內容,進而大量顯示使用者可能會喜歡的內容,把使用者引入令人成癮的「兔子洞」,讓人無法自拔的沈溺在一則又一則的短影音當中。而當使用者留在平台上,就能為平台帶來收益。
比起其他社交平台的演算法,TikTok的演算法更強大、也更沒有下限。《華爾街日報》記者團隊曾在TikTok上實驗性地建立100多個機器人帳戶,並將其中31個註冊為13到15歲使用者。
當其中一個帳號接觸並停留在毒品相關影片後,這個機器人帳號接下來就看到大量關於兜售毒品、吸毒等內容。另一個帳號被設定對「性」感興趣後,就收到大量的色情影片。記者團隊指出,即使機器人帳戶被程式設定為對多個主題感興趣,TikTok的演算法有時也會持續在單個主題上不斷提供短影音以吸引當事人的注意。
若影片被獲選放入「為你推薦」,就會吸引大量的關注與追蹤,讓拍攝者感到有成就感。因此許多TikTok使用者會努力拍攝聳動的影片,標記 #foryou,希望能讓影片被放入其中而增加關注;或是拍攝影片參與挑戰,進而讓更多人看到自己。
【悲報】回転寿司炎上界隈に新たな挑戦者あらわる
— 滝沢ガレソ🪚 (@takigare3) January 29, 2023
今度はスシローで醤油さしや湯飲みをベロベロ舐めまくり&回る寿司にも唾タッチ pic.twitter.com/RMUk3caZQE
在這樣的平台環境下,TikTok自然就充斥著各種聳動的「挑戰」,並引誘觀看者不只是觀看影片,也一起拍攝影片、參與其中,成為潮流與被關注的一員。當然,透過這個過程,使用者就大大黏著於平台上,也讓平台可以獲得更多收益;但若是這些挑戰是危險行為,就可能對拍攝者造成人身方面的危險。
但是演算法並不能確認影片的挑戰是否為危險動作,只知道影片是否有熱門的潛力。在這個過程中,違法、色情或可能發生意外的挑戰,就這樣被推送出去,進而造成社會的問題。而這些影片當然不只會在Tiktok上出現。在Tiktok「成功」之後,FB、Youtube等平台也開始進攻這塊領域,並嘗試推出類似的短影音服務。許多Tiktok影片就這樣流竄到其他平台,繼續影響其他平台的使用者。
推薦系統並非只有演算法可以控制,TikTok發言人Jamie Favazza就承認,有部分的員工也可以手動將部分內容提升為熱門內容,使更多使用者可以看到這些影片。Tiktok部分員工可以把內容提昇為熱門,是否也代表TikTok可以審核使用者的內容?
TikTok就是擺脫不了極權中國的陰影
TikTok源自於極權的中國的抖音,中國以大量審查員與相關制度控制網路上的輿論與風向,營造共產黨備受中國人民支持的假象,同時也嘗試利用這些審查與帶風向的網絡評論員、代理人,在世界各地「講好中國故事」。TikTok是否把中國的審查制度推送到世界各地,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
雖然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聲稱中國地區使用的抖音與國際版TikTok是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字節跳動員工承認可以獲取TikTok上的資料,美國紐澤西州一名高中生在TikTok上傳一段睫毛夾影片,並談論新疆再教育營的內容,該影片就遭到刪除,並使他的帳號被TikTok封禁一個月。
這其實暗示,TikTok有可能透過這些機制去介入某些國家的使用者所看到的「熱門」內容,並進而對該國社會產生影響。舉例來說,若TikTok透過其內部員工將特定挑戰提升為熱門,邀請使用者拍攝重要的基礎設施,導致相關資訊外流,就可能造成國安問題。
而TikTok本身的權限控管也很有問題,有許多案例顯示,TikTok很可能會回傳大量資料,包括使用者手機上的資料。
面對TikTok帶來的問題,印度已經以國安問題而禁用,美國有超過半數的州政府禁止在政府裝置安裝,也有超過20所公立大學禁止在學校裝置安裝。台灣政府也禁止公務手機安裝TikTok。
在管理上,民主國家不像極權國家一樣可以毫無底限地審查並介入民間,如何在人權與管理間找到平衡,將是一大挑戰。像TikTok這樣的平台濫用人性弱點以大賺注意力財,卻把成本轉嫁到社會,甚至可能成為極權國家影響民主國家的利器,我們不可不慎。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