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署研議修法:公務員申報財產須納入虛擬貨幣,故意隱匿最重罰400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唐鳳曾在申報財產時,提出了關於虛擬貨幣的說明,雖然當時並未規定虛擬貨幣要申報,不過唐鳳特別在備註欄提及自己未持有比特幣,或其他中央銀行認定的高度投機式數位虛擬產品,並表示自己於2022年開設虛擬通貨帳戶,用作開發運算系統,而非理財。
近年來,虛擬貨幣成為國際洗錢工具,法務部廉政署今(15)日表示,廉政署已研議修法,將虛擬幣納入《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應申報財產範圍,依法若政府高官、民代、縣市首長故意隱匿申報虛擬幣,最重可罰400萬元,若是故意不實申報虛擬幣,最重可罰120萬元。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納入虛擬貨幣
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規定,「一定金額以上之現金、存款、有價證券、珠寶、古董、字畫及其他具有相當價值之財產」應予申報,所稱「其他具有相當價值之財產」,包括礦產權、漁業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著作權、黃金條塊、黃金存摺、衍生性金融商品、結構性(型)商品(包括連動債)、保險、高爾夫球及會員證、植栽等具有財產價值之權利或財物。
法務部廉政署署長莊榮松說,近年來虛擬通貨蓬勃發展,我國考量洗錢風險已將「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納入洗錢防制範疇,有鑒於虛擬通貨具有相當財產價值,法務部近期研議將虛擬通貨納入《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應申報財產之範圍,對內不僅提升民眾對公職人員操守的信賴,以符合《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公開透明立法目的,對外也更能向國際社會刻劃我國政府清廉執政的印象。
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規定,若申報人故意隱匿申報財產,可開罰20萬元至400萬元,若是故意不實申報,可開罰6萬元至120萬元。因此若修法將虛擬貨幣列入申請財產範圍,將比照相關罰責規定。
唐鳳曾在申報財產時自承有帳戶但沒持有比特幣
根據去年3月監察院發行的82期《廉政專刊》,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也在申報財產時,提出了關於虛擬貨幣的說明,雖然當時並未規定虛擬貨幣需要申報,不過在備註欄,唐鳳特別提及自己並未持有比特幣,或其他中央銀行認定的高度投機式數位虛擬產品,並表示自己擬於去(2022)年開設虛擬通貨帳戶,用作開發運算系統,而非理財之用。
不過當時就引發熱議,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指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數位資產,因為本來就是去中心化,不但隱密又難以追查,也是為什麼會成為現今新興洗錢工具之一的原因。他認為,唐鳳是位深入了解數位貨幣的人,擔心加密貨幣會成為公職人員財報申報法的黑洞,期待他能夠以身作則立下標竿。
他表示,唐鳳說明自己是否曾持有過比特幣或其他任何型態的數位虛擬貨幣(不只是中央銀行認定的高度投機式數位虛擬產品),「若沒有,那如何解釋新聞報導說他在從政前擔任蘋果顧問時,即以比特幣計薪?在就職之前曾經做過什麼樣的處理,使他在就職日起就不再持有?」
郝明義也認為,應該關注唐鳳就任數位發展部部長,準備如何針對數位資產、數位貨幣洗錢等課題,進行《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的修法,或增加數位監察廉政新法。
法務部長蔡清祥今天表示,要查核公務員是否如實申報虛擬貨幣,有其難度,但可以從其他案件資料或證據上來作查核,不過,修法目的是為了讓公務員落實誠實申報義務,而非以處罰為主要目的。
廉政署今天也表示,為了貫徹廉能政府,深化鏈結國際,廉政署以《國家廉政建設行動方案》為藍圖,在地化實踐《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攜手公私部門協力推動「機關採購廉政平台」及試辦「企業服務廉政平臺」,同時辦理「透明晶質獎」,激勵廉能治理正向循環,並擬具《揭弊者保護法》草案、研修《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以完備廉政法制體系,落實透明政府理念。
其中,「機關採購廉政平台」是以金額100億元以上的重大公共工程為主,目前平台已有中央及地方工程53案、總金額逾1兆2000多萬元。
虛擬貨幣目前無主管機關,如何被認定為「財產」仍待討論
由於國內虛擬資產主管機關尚未明朗,《中央社》報導,幣圈人士不諱言,靠加密貨幣買賣賺錢的投資者,報稅時根本不會申報這方面獲利,既然損失了,也不一定會申報,因為擔心政府反向溯源查稅。
賦稅署於去年5月首度委外研究新興數位商品交易課稅可行方案,報告彙整各國「誰在監管」,並釐清各國主管機關對加密貨幣、NFT等虛擬資產的性質認定、分類為何;再者,國際上如何課稅、查核面臨的困難。另外也研究台灣現行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與所得稅法,涉及新興數位交易相關法規的檢討;最後則是依照所搜集到的資料,考量台灣國情與稅法,研擬較適合、可行的法規調適方向與建議,供財政部參考。
KPMG安侯建業稅務部執業會計師游雅絜當時受訪,制定加密資產課稅規範之前,首先應釐清加密資產的定位,才能決定其所得的屬性。
延伸閱讀
- 詐騙集團透過虛擬貨幣「換幣洗錢」司法難追回,立委呼籲「嚴格納管、以錢追人」
- 俄羅斯利用加密技術規避經濟制裁,專家:若無法抵禦犯罪,加密貨幣沒有未來
- 行政院提修法:直轄市與縣市議員財產申報須上網公告揭露,議員候選人競選期間也比照辦理
- 監察院《廉政專刊》:蔡英文存款5564萬並繼承7筆土地,賴清德房貸1681萬元、唐鳳沒有買比特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