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無神之地》作者對談:不要帶你的孩子去那些奴役動物的地方娛樂,關鍵字是「同理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法國攝影師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正如我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我想讓讀者沉浸在這些動物之中,直接接觸到牠們靈魂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牠們的情緒。透過這些照片,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籠子裡,直接與動物們在一起。
因此,在收容中心的動物每天都在提醒台灣、提醒政府、提醒人民,我們的生態環境守護、野生動物保育工作,需要被大家放在更優先的考慮位置。
Jimmy:就個人而言,我不認為我們做了一本傳遞「訊息」的書。《無神之地》是一本「見證之書」,確切地說,是一本講述「生命個體生活故事」的書。所以我們會說,這些訊息都是間接的。例如,我想向那些每天以極低的薪資還努力工作、試圖改善這些動物日常生活的第一線工作者致敬。我覺得他們太令人欽佩了。就像是醫院和老人院的護理人員,他們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薪資報酬卻是很低廉的。這些都只是「訊息」。這些訊息的背後想表達的,是這些所有生命的故事都是存在的,不論在台灣和其他國家,都是如此。
我希望每個人從這本書裡,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並努力改善自身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但我不想替大家上課,因為我也不是一個典範人物或是意見領袖。因此,我做這項記錄的目的是為了觸動人們的內心、創造共鳴,以便透過這個缺口,希望每個讀者都能從中獲取他們所感受到的訊息。
- 問:如同書中黃美秀老師所說,保育的最終目標其實是保護供養眾多緊密攸關的生命網,形塑出具有生態功能的棲地。那麼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是否做些什麼,讓小朋友們對動物保護與尊重等議題更加敏銳與敏感?
佳雯: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應框限在「小朋友」,雖然我們都說「教育不能等」,可是在教育這些小朋友的大人,真的有教小朋友聆聽並感受自然環境中的「它者」想要傳達出的訊息嗎?
台灣的小朋友其實很常被帶到「類野外」,所謂的類野外,就像是現在很流行的露營,在一個有點被過度整理的戶外,雖然置身在山中,可以周遭都是人為設施、被整平過鋪上草皮的地面,甚至連樹木都是精心挑選的落羽松,那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小朋友什麼?我想答案都在各位心中。
另外,當我們帶小朋友去參觀私人動物園、農場、海洋公園時,我們身為家長有沒有辦法給小孩正確的觀念。或者我們退一步來思考,不要讓家長壓力這麼大,我們就以這些飼養野生動物用來展演的場所來看,這些營利場所是不是有給出足夠的資訊,讓民眾瞭解這些動物的來源、習性、保育現況,還是只是要民眾花五十元買一把牧草來餵食動物而已。
Jimmy:是的,這是最主要的事情——保護自然環境。因此,限制與人類活動擴張相關的森林砍伐、不消費使用棕櫚油產品、盡可能少製造塑料垃圾,不購買不擁有外來物種等等。順道一提,需要保護的自然環境不僅有森林,甚至包括海洋和水資源的環境,佳雯比我瞭解且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因為她目前正在從事台灣海豚的保護工作,牠們正受到海上風電場的威脅。因此,要讓孩子們瞭解一般的動物和環境事業,首先當然是「教育」,但不僅僅是對兒童。這也涉及到父母,因為他們是將整個價值體系和習慣傳遞給孩子的重要角色。
保護自然環境中,也意味著生活中要減少浪費,像是降低能源上的浪費、有規劃與計畫的消費,並考慮每項消費行為背後對自然棲息地的影響。然後,書中也提到了這一點:我們至少要像尊重自己一樣的尊重動物。因此,特別是不要帶你的孩子去那些奴役動物的地方娛樂,無論是絕大多數的動物園,還是寵物店、馬戲團、水上樂園等等。在資訊發達的現在,我們不需要在這些場所看到大象,就能知道這種動物很雄壯威武。因此,最重要的還是瞭解你周圍的自然環境,即使在台北比在山區更困難。這就是你如何與自然建立聯繫,從很小的時候開始。
然後,是透過文化,特別是書籍。正如我之前所說,正是為了觸動所有的觀眾,從嬰兒到祖父母,我希望自己在這本書的照片做到透過眼睛和情感的傳遞。攝影是一種通用語言,我希望透過這種媒介在「非人類」和「人類與動物」之間建立起聯繫。關鍵字是「同理心」。
- 問:在這本書之後,你們有什麼未來的計畫?有考慮以紀錄片的形式延續主題嗎?
佳雯:若未來Jimmy有任何主題的攝影展,我都會參加。我們明(2024)年計畫去馬來西亞沙巴的馬來熊收容中心,參與他們的馬來熊保育工作。Jimmy也對我目前的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感興趣,未來還有許多機會可以合作。
Jimmy:我目前有幾個攝影項目正在進行中。去年開始,我在台灣集中於拍攝街頭攝影,試圖捕捉我們作為「人類的動物性」,而此動物性在所有人類不分種族裡皆可見。像是一個名為《狗狼時分》(Entre chiens et loups)的攝影計畫。
然後,我也有一個城市靜物的系列作品,透過拍下街道的堆積物品,呈現其美學的圖像來展示台灣的另一面,這個系列被稱為《虛空市集》(La foire aux Vanités)。我很期待看到這些作品能在一兩年內成為一本書。
我現在正為法國雜誌《Terre Sauvage》撰寫一份二十頁的報導,主題是介紹台灣的自然美景。很高興能在這麼漂亮的出版物上,向法國人展示台灣。
除此之外,我還有很多想法,想和我的妻子一起報導台灣的文化和工藝、原住民文化等等。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錢,所以必須先找到資金。
關於更具體的野生動物攝影計畫,目前正與佳雯討論新的合作。她現在正致力於保護台灣極度瀕危的海豚,只是我們各自的日程都排得很滿而且很複雜,但我們還是很想針對海豚這個議題一起做個報導。最後,我們也計劃明年也許會在婆羅洲的一個收容中心待上一段時間,這是由一名台灣人黃修德(Wong Siew Te)在營運的馬來熊保育中心。我希望看到這個主題也能成為任何雜誌裡的一篇報導。
書籍介紹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