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張中復帶你看見「台灣穆斯林」:為什麼伊斯蘭教又稱回教?「清真」又是什麼意思?

政大張中復帶你看見「台灣穆斯林」:為什麼伊斯蘭教又稱回教?「清真」又是什麼意思?
圖為市定古蹟台北清真寺,歷史已超過60年。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教、伊斯蘭教;回族、維吾爾族,這些其實都是代表相同意義的詞語,但在不同脈絡下,而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台灣在歷史上曾出現三波穆斯林移入潮,他們現今也都在台灣生根發展,你對於伊斯蘭的理解有多少呢?

作者:人文.島嶼 ( 採訪撰稿:林義宏|編輯:林俊孝)

你知道有多少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平常就生活在我們周遭嗎?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伊斯蘭教也稱作「回教」?所謂「清真」又是什麼意思?

發源至今1400年的伊斯蘭教,現於全球共有15至16億信仰人口,與基督教、佛教並列世界三大宗教,綜觀人類宗教史,可說是發展與傳播最快速的一神教。

不過,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許會比較熟悉拿香拜拜的民間傳統信仰或佛教、道教;至於外貌莊嚴的清真寺、車站內的穆斯林祈禱室、路上偶爾可見的伊斯蘭頭巾(hijab),卻像陌生而神祕的異文化景觀。

「在東亞世界,尤其以漢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大眾普遍對伊斯蘭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受到近年全球化效應與社群媒體的渲染,更容易對穆斯林群體抱持許多迷思和誤解。」長期研究中國漢語穆斯林的政治大學民族系副教授張中復,有感而發地說。

1
Photo Credit: 人文島嶼|張中復

從1992年開始,張中復深入中國西北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進行田野研究,更到東南沿海泉州數個「回民」聚落尋覓地方文獻史料,追溯伊斯蘭教如何自唐宋以來,海陸並進地傳入中國,並與漢人社群產生密切的交流和碰撞,逐漸生根發展。

橫越時間、空間、文化的差距,張中復以民族學、人類學式的換位思考,引領我們真正認識中國大陸、台灣的穆斯林群體,破除社會常見刻板印象,更從中洞悉宗教、族群、國族間的關係與張力。

台灣穆斯林簡史

台灣歷史上曾出現三波穆斯林移入潮,前兩波都是從中國移入的回民,或稱為「漢語穆斯林」(Chinese Speaking Muslim, Sino-Muslim or Sinophone Muslim),分別隨明末至清(17至19世紀)來台移墾,以及戰後國民政府遷台(1949年)兩次移民潮而來。

張中復解釋,穆斯林最早自唐宋由「海上絲路」從西亞地區來到中國,即所謂「蕃客」,元朝的蒙古統治階級更刻意引進大量西亞與中亞穆斯林協助帝國治理,因此,到了明末清初,中國東南沿海已存在許多來華穆斯林的後代。

2
Photo Credit: 元代后半身像

他們有著阿拉伯、波斯等不同的族群背景,與當地漢人雜居通婚,在語言、服飾、思想上都已華化(Sinicization),而唯一代代相傳沒有變易的,是「宗教信仰」。

居住在泉州地區的回民後代,有一部分跟著明末以降的移墾潮來到台灣,定居於今日鹿港、台西一帶,成為台灣有記錄以來首次的穆斯林蹤跡。

「但在明末來台移墾的漢人中,閩南文化仍是強勢,早期來台的泉州穆斯林後代很快就受到周遭的漢人社群的影響,而逐漸失去穆斯林的信仰與文化特徵,如今只剩下零星的歷史記載。」

爬梳日治時期如舊慣調查等資料,張中復發現回教痕跡已不復見,表示回民後代這時已完全融入閩南社會。台灣下次再出現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社群,要到日本結束殖民統治的戰後時期。

1949年,國民政府於國共內戰失利撤退來台,遷台的外省族群中,也包括分布中國大陸各省的穆斯林,其中最著名就是作家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上將(中華民國第一屆國防部長)。

626px-Minister1
Photo Credit: Shizhao using CommonsHelper public domain

「從中原各省一帶講漢語的、或新疆一帶講突厥語的,這群來台穆斯林第一代70多年前來到台灣,築構了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主要部分伊斯蘭景象。」他們最早在台北市麗水街開建台灣第一個清真寺(後遷至新生南路);前身為中央政治學校,戰後在台復校的國立政治大學,現在會有阿拉伯語及土耳其語等專業學系,也源自這段歷史。

而近年來隨著政府政策的改變,現在這第三波來台的穆斯林則是隨處可見、卻也常受忽略的群體:即東南亞外籍移工(印尼籍為主)。張中復說:「近幾十年,台灣短時間內接連出現二、三十萬名穆斯林,其中大部分女性從事居家照護,我們把家裡最親近的長輩交給他們照顧。」

「男性則在蘇澳、東港等地從事各種漁船工作。從火車站廣場到『印尼商店』,都有他們的身影。而隨著求學、經商來台的亞非等地的穆斯林人數亦持續出現,這說明當前台灣的伊斯蘭情境已明顯的多樣化。」

台灣歷史上前後出現三波穆斯林來台潮,包括清末明初移墾漢人一部分來自泉州地區的回民(日治時期經閩南化,僅留少許歷史痕跡),戰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回民及其後裔,還有九〇年代以來的東南亞籍移工為主的境外穆斯林,其中印尼籍移工多數信仰伊斯蘭教,這讓台灣人更能直接感受到伊斯蘭、穆斯林族群的多樣性。

3
Photo Credit: 人文島嶼|林義宏、林柏希

「回教」是正確用語嗎?「清真」指的是什麼?

印尼有兩億穆斯林人口,但如果你對一位印尼籍移工提到「回教」,他可能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因為以「回」代稱伊斯蘭,來自中國的族群歷史脈絡。

張中復解釋,民國初年孫中山以「滿漢蒙回藏」標舉中華民國五族共和的理想,其中「回」這個字,源於北方遊牧民族「回紇(鶻)人」,今天我們所知的「維吾爾族」,祖先就是後來西遷至新疆的「回鶻」(Uyghur)。由於後來西遷後的回鶻人開始改信伊斯蘭教,宋代以來西域的地域與人群出現「回回」一稱。

元朝時大量來自西域的穆斯林來華,並分布在中國內陸各地,外來的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族群需要一個在地化的稱呼,因此出現「回回人」,以及「回回教」這類的中文語彙。追根溯源,這個原本「回鶻」的族名,就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脈絡下,成為「回」這個代表中國伊斯蘭一詞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