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謙卑面對「人類世」之生態危機?靈性轉向的宗教生態反思

如何謙卑面對「人類世」之生態危機?靈性轉向的宗教生態反思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宗教對生態的關懷,無論是在理念面或是行動面上皆不容小覷。持續關注全球宗教與靈性社群對當前生態議題的回應,將是正待發展的重要宗教社會學研究面向。其中,如何謙卑面對「人類世」之生態危機?或許正是靈性轉向的宗教生態反思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面對人類世所觸及之現實狀態,或許更深一層需要探問的問題是:「人」生存於世,究竟應以何種「姿態」面對世界?所謂「姿態」,牽涉到的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更是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甚至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而這與「靈性」的觀照息息相關。當前靈性轉向的宗教生態反思,或者也正是在回應人類世所忖度之「人」的定位,從而提供從靈性觀點出發的宗教生態反思與宗教生態實踐途徑。尤其是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佛教一行禪師所提倡的靈性生態觀,或許是一種提供人們思索如何謙卑面對「人類世」的日常借鏡。

天主教的靈性生態反思: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

教宗東京彌撒  交流會演說盼世人愛地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論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當中,特別重視生態危機的人性根源,強調在現代世界中,人類中心主義是根本的問題癥結點,是一種人類以為可以恣意妄為,並自認能夠支配與征服世界的假想,造成當前生態危機的現實處境(教宗方濟各 2016:101)。但若回到天主教的教義傳統來看,人之於自然的角色,應該只是負責任且盡職的管理者,天主把大地的豐饒給予人類, 而人類的角色應該是要抱持尊重與良善之心來善用這份贈禮。尤其人本身,亦是來自天主,人不僅應該對自然保持尊重,更應該尊重人相對於自然而被賦予的倫理結構關係(教宗方濟各 2016:100-101)。

在此基礎上,教宗方濟各也強調整體生態學的建立就顯得至關重要,生態系統並非是相對於人而存在的冰冷的、物的系統而已,生態應該是與經濟、社會、文化及物質環境相關且整體扣連的整體系統,紮根在人的日常生活系統中,無論是集體的公益或是共同的正義,都是生態系統內的根本要素(教宗方濟各 2016:117-136)。然而,這樣的整體生態學將如何可能?如果現代的特徵就是人類中心主義,在人們既喪失生態覺醒亦缺乏生態意識的情況下,生態教育與生態靈修是教宗方濟各認為必須採行的根本改善之道。

包括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態皈依,都是《願祢受讚頌》要倡導的實踐途徑。在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對消費主義、自私自利的生活型態、購買慾等,大致上要維持一種道德態度與認定是一種道德行為,而非僅是單純的經濟行為而已;對於環境倫理與生態倫理的教育,大致上則是要養成人們對團結、負責與關懷的行為模式,而非陷入個人主義、功利心態與競爭主義之中(教宗方濟各 2016:166-171)。

生態皈依則是更深一層由信仰面的切入,牽涉到天主教靈修如何可能帶動更為整體的生態意識,透過靈修生活來體驗一己、自然、現實世界是整合的,而個體與周遭環境是完全相通且一體的。意即透過生態皈依,產生完整的內在轉變,使一己將成為天主對萬物的保護者,活出生活的美德(教宗方濟各 2016:175-177)。諸如此類的天主教生態反思是以個體的生態覺醒為根基,鼓勵實踐天主教的教誨,從日常生活的美德與節制出發,透過重建個體與大自然的緊密關係,以回應當今生態危機當中的人性根源。

漢傳佛教的靈性生態反思:一行禪師《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

1468px-Thich_Nhat_Hanh
Photo Credit: Lưu Ly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2007年越南行,時年80歲的一行禪師(佩戴圍巾者)在符牌國際機場。

長期教導正念與禪修,倡導和平,並以推動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 著稱的越南籍僧人一行禪師,除了早期關注和平與非暴力轉化的議題之外,隨著環境議題越來越受到全球重視,晚年也相當重視地球生態的現實狀況。不僅2013年出版《給地球的情書》(Love Letter to the Earth),晚年對環境與生態的省思,也集結成為《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Saving the Planet)。

相較於COP27政治協商與環境運動者的政策倡議,一行禪師與教宗方濟各,都是從宗教的關懷出發,倡導靈性轉向的宗教生態省思。而一行禪師最主要的教導在於借重禪修的正念與覺察,引導人們覺知生態與一己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如果在當前生態危機的情境下,環境行動迫切並重要,那麼,在採取環境行動之前, 一行禪師更為重視:「什麼樣的覺醒才真正有幫助?」又或是必須反思自問:「我們需要醒覺什麼?」(一行禪師 2022:21)。

一行禪師倡導要進入到「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的關懷來反思人類和其他物種、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援引佛教《金剛經》談人必須秉棄「人相」的佛法觀照,也正呼應了深層生態學的核心論旨(一行禪師 2022:35)。尤其無論從文明的演進或是佛教的教理來看,「智人」(Homo sapiens)其實是地球相當晚才出現的物種,但人類卻未經反思認為自己是絕對特殊且凌駕於一切物種之上,為了保護及捍衛自我的利益,也為了追求豐盛、安全與幸福,而不惜犧牲「非人的」物種與地球物質,大肆破壞地球環境(一行禪師 2022:35),而這一切作為,都是因為人類認為自己有權駕馭一切。

但事實上是如此嗎?從佛教的教義來看並不是,一行禪師倡導從禪的觀照出發,來體會「人存在一切,一切也存在人之中」的要義(一行禪師 2022:36),進而透過內在的覺醒來產生對地球有益的全新行動。面對氣候變遷與生態危機,當然靠禪的覺醒絕不足夠,但從禪出發的覺醒是否有助於警醒人類當以什麼樣的姿態生存於世?或者會是一種內在的啟發。如同一行禪師談及:

「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去理解,我們在每個時刻都在參與創建地球的未來,我們如今所做的每件事都能對地球的健康和生命力有所貢獻」(一行禪師 2022:49)。

展望宗教與靈性社群在生態危機時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