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戰士:獨行俠》持續成熱議話題,名導史蒂芬史匹柏大讚湯姆克魯斯「拯救了好萊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影藝學院日前舉辦奧斯卡入圍者午宴,而在眾星雲集的場合,其中最受矚目的巨星就是湯姆克魯斯,甚至連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都開心合照留念。而其中,今年入圍奧斯卡7項大獎的《法貝爾曼》,其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直接表明,湯姆克魯斯以及《捍衛戰士:獨行俠》救了好萊塢,甚至拯救了整個影視產業。
舉辦奧斯卡的美國影藝學院,於美西時間13日舉行本屆奧斯卡入圍者午餐餐敘,現場自然眾星雲集,而在現場最受眾人矚目的,該屬今(2023)年憑藉《捍衛戰士:獨行俠》製片身份入圍最佳影片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從現場來看,其餘入圍者包含楊紫瓊、布蘭頓葛利森(Brendan Gleeson)、保羅梅茲卡爾(Paul Mescal)、奧斯汀巴特勒(Austin Butler)等演員皆和湯姆克魯斯合影留念,甚至今年以紀錄短片《Stranger at the Gate》執行製作人身分,出席午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也爭相與湯姆克魯斯互動。
除此之外,今年入圍奧斯卡7項大獎的《法貝爾曼》,其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更大讚湯姆克魯斯以及《捍衛戰士:獨行俠》,直言是湯姆克魯斯救了好萊塢,甚至拯救了整個影視產業。



《捍衛戰士:獨行俠》由動作片名導約瑟夫科辛斯基(Joseph Kosinski)執導、湯姆克魯斯主演,斥資1.7億美元打造,此片原先要在2020年上映,但因受到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檔期不斷延宕。
而且湯姆克魯斯等人堅持,「《捍衛戰士:獨行俠》是一部屬於大銀幕的電影」,因此拖延至去(2022)年5月於坎城影展才進行世界首映,而後於該月份上映。不過,從事後的票房檢視,證明了湯姆克魯斯等人對於電影院的堅持是對的,《捍衛戰士:獨行俠》不斷打破票房紀錄,尤其是湯姆克魯斯的生涯紀錄。
《捍衛戰士:獨行俠》在美國首週末鎖定「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的連假檔期上映,光是五、六、日這3天,就從4732家影院獲得1.26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順利成為湯姆克魯斯從影至今,於北美首週票房最高的作品,更是湯姆克魯斯生涯第一部在美國首週末突破1億美元的電影。
到了禮拜一,北美進入「陣亡將士紀念日」假日,單日再收下3380萬美元,在這波連假中,共計收入1.605億美元,打破2007年由《神鬼奇航3:世界的盡頭》寫下的1.53億美元成績,成為「陣亡將士紀念日」檔期的最高票房紀錄。
之後全世界掀起了阿湯哥的電影浪潮,當時除了早早超越《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的3.98億美元,成為北美今年度票房最高的電影。這也是COVID-19疫情以來,第二部在北美突破4億美元的電影,前一部則是《蜘蛛人:無家日》。
而從5月底至9月初,這期間也不乏如《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等大片上映,但《捍衛戰士:獨行俠》在北美上映的15周中,有14週票房位列排行榜前五,也顯示了本作的受歡迎程度的續航力。
最重要的是,對於因COVID-19陷入困境的電影產業而言,《捍衛戰士:獨行俠》等同是一股活水,不斷在整個夏天注入票房。而且《捍衛戰士:獨行俠》是唯一一部在陣亡將士紀念日和勞動節假期均獲得北美票房第一的電影。
這在COVID-19時代之下,幾乎是不敢想像的票房成績,換句話說,曾和湯姆克魯斯合作《世界大戰》、《關鍵報告》的史蒂芬史匹柏,稱讚湯姆克魯斯救了好萊塢,甚至拯救了整個影視產業的言論其實並未誇大,湯姆克魯斯以及《捍衛戰士:獨行俠》,確實將觀眾從疫情陰霾帶回了電影院,也讓電影院重新出現生機與活力。
steven spielberg telling tom cruise to his face, “you saved hollywood’s ass. and, you might have saved theatrical distribution. seriously. MAVERICK might have saved the entire theatrical industry.” i have to lie down. pic.twitter.com/nYbWbgadM7
— amanda (@marisatomay) February 14, 2023
而除了北美票房之外,除了北美票房之外,《捍衛戰士:獨行俠》在全球票房最終累積達到14.88億美元,超越《冰雪奇緣2》的14.50億美元,次於《玩命關頭7》的14.50億美元,位於影史第12名。
對於《捍衛戰士:獨行俠》至今創造的種種紀錄與成績,派拉蒙影業總裁兼執行長布萊恩羅賓斯(Brian Robbins)表示:「毫無疑問,《捍衛戰士:獨行俠》是表現電影體驗力量的真正文化試金石,在我們慶祝這樣的巨大成就和電影的廣泛影響之際,我們要感謝湯姆克魯斯、製片、演員、派拉蒙的營銷和發行團隊,以及不斷進戲院的《捍衛戰士》新舊粉絲軍團,他們願意欣賞這部非凡的電影。」
最後,在票房之外,《捍衛戰士:獨行俠》於北美獎季也有好表現,導演喬瑟夫柯辛斯基順利入圍了極具指標性意義的美國導演工會獎,而《捍衛戰士:獨行俠》也成功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剪輯、音效、改編劇本、視覺效果、原創歌曲等6項大獎,叫好也叫座。

延伸閱讀
- 《捍衛戰士》續集大賣,續作電影是票房靈藥嗎?來從過去20年數據看看
- 其實《捍衛戰士:獨行俠》並非續集電影,而是一部歌頌「湯姆克魯斯」的重拍片
- 2023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分析:最佳影片、導演、演員獎項,誰最有機會贏得小金人?
- 奧斯卡最佳導演風向球:美國導演工會獎公布入圍名單,史蒂芬史匹柏、《捍衛戰士:獨行俠》等大導同台較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