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大瓠之種」:有用無用與人的尊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生在世,我們不需為每一個人或事物找一個「用途」而將其合理化並賦予價值。就算我們無法擺脫找價值的慣性行爲,至少都需要考慮社會上所謂的種種價值觀,與你有多相關,又是否與你的價值觀一致。
從小到大,我們是否在曾不同階段、不同事件、面對不同對象時,都曾經被人無情地質疑過用途?舉例來説:中學時代被母親質疑:「踢足球可以進入大學嗎?」大學時代被女朋友質疑:「讀哲學可以找到工作嗎?」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時被親戚質疑:「做一家小公司職員能夠飛黃騰達嗎?」人到中年時覺得自由可貴嘗試爭取時被不相干的人質疑:「自由能飽肚嗎?」
上述耳熟能詳的質疑,雖然未必與讀者所遇到的一樣,但相信仍不會對其覺得陌生。今日筆者想借莊子與惠子的一番對話,剖析產生這些質疑的背後原因,再推展到我們在人生旅途上,該如何自處。
對於有用無用的討論,在《莊子内篇》中其實也有數個不同地方出現。筆者今次引用的,是《莊子内篇•逍遙游》中莊子與惠子關於大瓠之種的對話。爲了方便讀者閲讀,筆者將原來《莊子》所載的文言文,通過自己的理解翻譯成現代語文。對於部分需要引用由其他學者所提出的特別解釋或觀點,筆者將會標示内容出處,以尊重其他學者所付出的努力及方便讀者參考。
大瓠之種(上半部分)
惠子向莊子抱怨,魏王給他賞賜了一些大葫蘆1的種子,惠子成功把種子種成大葫蘆,葫蘆雖有五石(古時容量)大,但因爲那些大葫蘆的質地太脆,無法承受裝水後的自重而裂開;如將其割開造成匙2,又因爲體積太大而無法容納。惠子因此覺得大葫蘆是大而無用而將它打破。
對於惠子的抱怨,莊子説了一個故事作喻:有宋人世世代代製造不龜手之藥亦只能賺數金,一日有客人前來竟以百金來買其藥方,宋人商量後認爲一日能賺百金機會難逢,故將藥方賣給客人。及後客人將藥方呈上給吳王,吳王亦因為此藥而於水戰中大敗越人,客人亦因此得到吳王賞賜封地。莊子是透過藥方換百金,百金換封地的比喻,來説明「所用之異」,意思是指人或事物於不同情況下的應用會體現出不同價值,指出惠子只考慮大葫蘆是否能做盛水器皿或匙,而不考慮用大葫蘆造舟,就斷定大葫蘆就是無用,是矛塞不通的表現3。(《莊子内篇•逍遙游》)
相信聰明的讀者看到這裏,馬上能領會到,莊子或許是想教導我們,人或事物的價值會隨著觀看角度(如身分、時機、用途等)不同而不同。這個「所用之異」,套用到我在文章開首的四個例子,我可以轉換成:踢足球表現優秀可以進入校隊並獲大學取錄;讀哲學可以搞人生課程成爲文青中熱愛的KOL;成爲一家小公司的職員亦可以學習相關技能之後自立門戶;自由可以減少受不公平對待而令我相對地飽肚。
上述的四個例子,無論是轉換前或轉換後,改變的就只有應用方法,最終目標仍然是離不開一個所謂要「出人頭地」的框架。筆者個人認爲,「出人頭地」只是社會價值觀所包裝的一層美麗外衣,如果我參考社會大多數人用財富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有多「出人頭地」,那就是露骨的説明:「只有你所作的事能賺取高收入才是有用」。
部分讀者或不認同筆者的推論,認爲「出人頭地」不一定只對應收入,可以是指對社會作出貢獻,又或者是提升自身修養的。如果這樣,筆者其實是感到安慰的,至少社會上原來並不是人人向錢看。但問題是,這樣仍然走不出為人或事物追求「用途」的思維。
我嘗試用符號總括一下:
- 方法轉換前:方法A→用途A(高收入)
- 方法轉換後:方法B→用途A(高收入)
- 目標轉換後:方法X→用途B(對社會有貢獻/提升自身修養)

對於一向靈活多變的莊子,是否停留在「所用之異」層面就是已經滿足?
大瓠之種(下半部分)
惠子聽到莊子批評自己矛塞不通,就指莊子所言的道理,猶如樗樹一樣,大而無當,是廢話。
莊子回應指,貓因爲捕鼠而卑伏自身體左右亂跳,最終跌入機關而死;又指斄牛身體大得像天邊的雲一樣,雖然不能捉鼠但用途可大4。最後,莊子反問惠子既然有大樹,擔心其無用,何不將大樹植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任由其「逍遙適性」5。(《莊子内篇•逍遙游》)
筆者覺得莊子重點在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据成玄英疏的解釋,意思是指「寬曠無人之處,不問何物,悉皆有無」6,筆者認爲是借托這個地方,比喻人或事物不應受外人的眼光所干擾,與後句「逍遙適性」是互相呼應。
筆者認爲這個「逍遙適性」的觀點,較之前所講的「所用之異」有更深層次的意思:「所用之異」是指我們不應被固有的應用方法及目的,例如是社會賦予的價值觀(例如財富、能力等)捆綁,而去判斷一個人或事物有用還是無用。而「逍遙適性」的觀點,則提醒我們爲何總是要為一個人或事物去找「用途」,為何不可以該人或事物本身就是一個「用途」(筆者反對這個找用途的行為,只是如果硬要一個「用途」,那筆者就說他本身就是「用途」方便理解)。
從有用無用看人的尊嚴
筆者寫本文,是希望分享,人生在世,我們不需為每一個人或事物找一個「用途」而將其合理化並賦予價值。就算我們無法擺脫找價值的慣性行爲,至少都需要考慮社會上所謂的種種價值觀,與你有多相關,又是否與你的價值觀一致。
對於天生有殘障的小朋友,例如是智力問題或者身體結構問題,他們當然因爲天生殘障所以競爭力不如常人,如果我們以社會常途價值觀來看待他們,他們很可能是被歸類為「無用」的人,甚至會被視爲社會的負累。如果我們用「所用之異」來看待他們,假設一個天生有自閉症的小朋友,他的母親對其他人說:「雖然他有自閉症,但可能他在數學或音樂獨當一面呢!」。這不仍是為這個小朋友在找「用途」找價值嗎?筆者對這樣的描述非常反對。筆者反問,如果該自閉症小朋友最終的確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按他的母親所講,是否他就連最後的希望都沒有,最終被判斷為「無用」,就因此沒有價值呢?我們又能否做到如莊子所教導,抛開有用無用的慣性思維,讓他們「逍遙適性」,純粹用心地愛護着他們呢?
參考來源:
- 陳鼓應注譯(1983),《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第27頁。
- 郭慶藩撰,王考魚點校(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第36頁。
- 《莊子今注今譯》:第29頁。
- 《莊子今注今譯》:第31頁。
- 《莊子集釋》:第41頁。
- 《莊子集釋》:第41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