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髮運動」延燒:醫保改革引爆退休老人怒火,對習近平無限期連任構成極大考驗

中國「白髮運動」延燒:醫保改革引爆退休老人怒火,對習近平無限期連任構成極大考驗
Photo Credit: 日テレ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特網友「良知欣然自知」對《美國之音》表示,「為什麼武漢抗議聲勢這麼大?武漢第一個遭遇封城,滿城血淚;一夜解封,幾乎所有人都感染了,很多老人都去世了。他們大多認為苛扣醫療資金是要將老年人逼死,減輕政府負擔。」這名網友還引用習近平的話反諷稱:「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中國白髮運動蔓延,武漢大連再現反醫保改革遊行

(中央社)繼2月8日萬人上街抗議後,中國武漢市15日上午再度爆發大型抗議遊行,大批退休老人不顧當局警告,聚集位於漢口的中山公園,要求撤回削減健康福利的醫保改革措施,並與警方對峙推擠。

武漢8日首現反醫保改革的「白髮運動」後,東北港口城市大連的退休老人15日也跳出來反對。大連人民廣場的政府大樓前聚集數千民眾,同樣對政府縮減醫保福利表達不滿,過程中有人遭到警方逮捕被押上巴士。

這是2022年11月末中國一些大城市出現反對習近平清零防疫政策的「白紙運動」以來,最大規模的民眾抗爭活動。有媒體把武漢退休老人上街頭抗爭的維權集會稱為「白髮運動」,這顯然對習近平在3月初「兩會」召開正式進入國家主席第3個任期構成嚴厲考驗。

綜合日本電視台(NTV)、美國之音報導與推特訊息,15日上午10時,在社群媒體持續上傳的影片幾乎即時反映在武漢中山公園一帶發生的抗議場面。抗議人群中有人怒吼「打倒反動政府!」許多人在高唱〈國際歌〉和〈團結就是力量〉等讓中共當局感到尷尬甚至試圖禁止的紅色經典革命歌曲。

推特影片顯示,中山公園現場周邊萬頭鑽動,幾乎都是多是身穿冬裝、戴口罩的老人。當局部署大批未帶鎮暴武器的制服員警組成封鎖線,似乎未有強力鎮壓的打算;過程中,抗議老人與員警對峙,雙方一度發生推擠,有幾名老人倒地。

據報導,有網路影片消息稱,抗議現場通訊訊號受到遮蔽;地鐵、公車刻意過站不停,現場傳出有多人被員警抓走。

有武漢市民稱,當地抗議現場喊出打倒反動政府的口號,但是抗議者出於安全方面的擔心,不願接受外媒採訪。

推特「李老師不是你老師」貼出多張截圖指出,武漢政府相關部門做了充足的應對準備,包括在15日當天針對老年人群體展開各類社區活動,幼稚園活動等。但這些方案並沒有奏效,大批民眾依然走上了街頭。

15日上午,大連的人民廣場也聚集了數千民眾,同樣是退休人員對政府縮減醫保福利表達不滿。影片可以聽到〈國際歌〉歌聲和群眾吶喊。過程中,有人遭員警押送上巴士。

參與武漢上次集會活動的抗議人士此前發表聲明稱,如果當局2月8日前不作出答覆,將號召退休人員和退役軍人將於2月15日到中山公園集會抗議。8日後,武漢當局做足了政策宣傳與說明,並新增138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000家定點零售藥店,讓退休老人可就近拿藥,但顯然並未收到成效。

推特網友「良知欣然自知」對《美國之音》表示,「為什麼武漢抗議聲勢這麼大?武漢第一個遭遇封城,滿城血淚;一夜解封,幾乎所有人都感染了,很多老人都去世了。他們大多認為苛扣醫療資金是要將老年人逼死,減輕政府負擔。」

這名網友還引用習近平的話反諷稱:「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武漢市政府此前通告稱,將於2月1日實施新的推廣醫療保障改革辦法,即「武漢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實施細則」。遭到廣泛反對後,官方堅稱這項改革旨在強化統籌基金,擴大醫保報銷範圍,目的是為「更有利保障參保職工的權益」。

報導引述美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清表示,中國各地民眾對醫保福利欠缺的現狀普遍存在不滿情緒。現在老百姓上街了,這件事很難平靜下來。

李恆清表示,兩週後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醫保改革和養老等重大民生問題將成為無法迴避的難題,而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定於一尊,完全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對於國家和社會發生的各種問題必須要負全責。

他認為,武漢事件如果蔓延開來,對於習近平能否順利達成他2018年強行修憲所要達成的無限期連任國家主席的目的,也將構成極大考驗。

中國醫保改革爭議,多地政府解釋民眾仍在意公平

中國湖北武漢市日前因醫保改革引發上萬退休人士上街抗議。這一輪改革起於中國國務院2021年的政策,不只武漢,多地政府近日都發文強調改革的必要性,但民眾則在意勿差別對待、應公開透明等。

以武漢為例,當前的醫保改革,簡單說就是把個人醫保帳戶裡的錢劃出大部分給醫保統籌基金。一些退休老人本來可以在家附近的藥店自行刷醫保卡買藥,結果現在個人帳戶的錢被砍了約三分之二,想使用醫保得去醫院門診,掛號、排隊、繳費等,耗費精力時間,報銷還有一定的金額門檻。

《新京報》11日刊文,為當前醫保改革的正當性提出說明,指醫療保障制度應該互助共濟,「多繳多得」的原則不應被推崇。1990年代醫改開始,中國逐步形成了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但職工醫保制度「個人帳戶」的最初設置,卻並沒有很好體現互助共濟原則。

深圳市醫保局也說:從全國情況來看,個人帳戶的局限性也逐步顯現,個人帳戶沉澱了相當多的結餘基金無法發揮共濟作用,「有病的不夠用,沒病的不能用」,影響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門診共濟保障制度改革。改革還強化了統籌基金支撐能力和保障功能。

《南方日報》12日刊出廣東省醫療保障局對當地醫保改革的回應,針對劃入個人帳戶的資金變少、民眾反映「吃虧了」,當局也強調,從看病用錢的角度看,改革後大部分參保人個人帳戶當期計入會減少,「但門診待遇更好,真正患病的群眾和老年人更受益」,並稱廣東的醫保統籌基金沒有「不夠用」,完全可以做到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