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蘋果轉移供應鏈受阻:印度基礎建設、勞工素質趕不上,高階產品良率只有5成

蘋果轉移供應鏈受阻:印度基礎建設、勞工素質趕不上,高階產品良率只有5成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仔細研究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大抵上是循著工業化的路徑來推動其經濟發展,但是印度儘管在重化工業已有相當的基礎,卻某種程度跳脫工業化的歷程,反而是以服務業為經濟結構的主體,導致基礎建設嚴重不足。

蘋果(Apple)近年致力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分散風險在中國的風險,首要的目標就是印度等地,不過近日卻傳出,印度供應鏈轉移受阻,高階電子產品良率竟只有5成,凸顯印度政府於效率、文化,基礎建設及工人素質上仍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印度製造遇到困難

隨著美中對抗下,供應鏈存在更多不確定因素。其中,全球電子巨擘蘋果又遇到了iPhone重要的生產基地鄭州廠,接連遭受疫情打擊,加速了蘋果轉移供應鏈的決心。

根據近日來蘋果代工業者鴻海(Foxconn)大動作於印度建立晶片和面板供應鏈,未來印度將成為重要的生產據點不言而喻。

知情人士向《金融時報》透露,蘋果一直從美中兩地派遣產品設計、工程師到印度南部,向當地人進行培訓,進一步將這些廠房建立起來。

事實上,蘋果於2017年就在印度組裝低階的iPhone手機,而去(2022)年9月是重要轉捩點,部分在印度供應鏈開始供應旗艦機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旗艦機款僅止於組裝,包含面板、晶片乃至於機殼等零組件仍相當程度仰賴中國供應商,因此印度的供應鏈轉移還會遇到許多困難。

例如《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指出,蘋果的手機的工藝很高,蘋果在印度的其中一間供應商塔塔集團(Tata)手機殼工廠良率只有50%。他說:「這是非常糟糕的問題」。

報導進一步指出,除了零組件的問題以外,工人的熟練、專業程度仍處於較低的水準,意味著未來的道路仍是非常漫長。

印度基礎建設、文化成為轉型挑戰

此外,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緩慢。據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的調查報告指出,雖然印度近十餘年來的改革轉型,使其經濟發展取得相當的成就,但是,結構性的因素也使得其經濟發展面臨一些瓶頸。

這些問題包含:印度國內文盲比例仍偏高,導致生產力低落,再加上政府、工會及階級制度,變相地前置了產業發展,然後政府效率緩慢、造成實體基礎建設不足,牽連到水電、海陸交通的問題叢生。

更重要的是「土地產權不清」,這在經濟學上將導致資源無法有效下放到民間,也不能透過資本的力量加速效率。對照中印兩國的發展,國發會分析,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時間落差約十餘年,但是兩國的經濟發展路徑相當不同。

首先,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大抵上是循著工業化的路徑來推動其經濟發展,但是印度儘管在重化工業已有相當的基礎,卻某種程度跳脫工業化的經歷,反而是以服務業為經濟結構的主體,導致基礎建設嚴重不足。

印度製造仍在路上

早在20十多年前,中國工業占GDP比重已達45.82%(含營建業則達52.26%),而印度於此比重仍然只有27.1%,而且印度過去針對「外國投資」採取保守態度。

整體而言,印度作為新興市場有2大特色:即國內消費者眾而市場潛力有待開發和透過經濟改革,脫離過去濃厚管制經濟或內向發展經濟,而呈現相當經濟成長潛力。

而近年來印度總理莫迪(Modi)宣示開放的態度已經有了改變。例如2022年8月15日,莫迪於講台上激情地說:「在我們有生之年,必須接下來的25年內,將印度變成一個已開發國家」。這是一個很重大的決心,他說印度人們應該要全力以赴往這個目標邁進。

這並非只是口號,莫迪主政的最大的改變是,啟動『Gati Shakti』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計畫,規模100 兆盧比(1.35 兆美元),還加強了製造業和出口相關政策。莫迪想打造,全球銷售的每件產品都與印度製造有關,國際市場與對手中國競爭。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