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茫然、開學無助,高教窄門前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去哪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教對於身心障礙特教生而言,是一道難以跨過的坎。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職特教生有2.4萬餘人,但到了大專院校,人數僅剩1.5萬人。這些減少的人去哪了?他們在升學與求學的過程中,又是遇到怎麼樣的障礙與困難?
文:曾玉婷
CRPD 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目的是為了消除社會基於身心障礙的歧視與偏見、提升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權利的意識和尊重。
其中,確保障礙者在不受到歧視、平等的機會下接受教育,特別設立了獨立條文(第 24 條)──
包括不得排拒身心障礙者進入教育系統、必須提供障礙學生適宜的學習資源,都明訂其中。因為接受教育,除了是人們積累學業知識的基本權利,也是參與公共生活、學習社會技能的重要起點。
然而,台灣如今卻有許多「沒有升學的身心障礙特教生」。本篇報導由此談起,爬梳台灣高教對於障礙學生的門檻、升學轉銜支持的不足,以及學生在校園生活的困境。
根據教育部統計,110學年度的身心障礙特教生約11.2萬人,較前一學年度增加3%。其中,高中職特教生占全體高中職學生約4%(2.4萬人);但就讀大專院校的身心障礙學生只占全體大專院校學生的1%(1.5 萬人)。
沒有升學的身心障礙特教生去哪了?根據新北市政府2019年的主計處通報,若單以全台就讀集中式特教班的高中職學生來看,畢業後有51%至74%都選擇就業或準備求職,繼續升學的僅占15.6%。其餘有部分留在家裡由家人照顧,或被送往機構住宿。
無法選擇升學,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升學考試機制本身已是障礙重重。根據政大大學報的報導整理,顯示台灣身心障礙甄試的各校系開缺名額,既不平均又無法符合應試人數比例,即使學生有心選填志願,大多系所也不願開缺,或會區分障礙類別、排擠特定學生。
此外,所有障別都適用同一份題目,例如沒有空間概念的全盲視障者,卻跟別人一樣需要考圖形和空間應用,然而他們高中時並沒有人教、沒有相應設計的教材,甄試時也沒有合理的調整。
考試無法驗證學習成效,高等教育又常拒絕為身心障礙學生敞開大門,使得能擠身高教窄門的特教生人數陡降。然而,即使真的順利升上大專院校,前方的求學路依然艱險。

「大學4年都只吃超商食物」轉銜斷裂,特教孤兒難自立
罹患腦性麻痺的邱曉彣(化名)是重障者,現在就讀北部私立大學四年級,她的認知能力無礙,口語表達流暢,只是手腳無力、動作比較不協調,平時以電動輪椅移動,生理方面如洗澡與上廁所需要他人協助。
高三那年,邱曉彣透過身心障礙甄試考上大學。當6月從高中畢業後,距離大學開學還有3個月,這段期間她本來應該完成各種「事前準備」。
例如,交通方面,她過去從沒搭過捷運,需要學習怎麼轉車跟換車;行動方面,因為以前高中學校腹地不大,她可以利用跟教育局租借的助行器移動,但換了新環境,她必須改向教育部申請電動輪椅;住宿和校園環境方面,也需要提前確認有沒有無障礙路線及設施。
銜接事務繁雜,但邱曉彣的雙親平常工作忙碌,加上她已非高中生又還不是大學生,落入特教資源的真空階段,一時之間只能自立自強。
慶幸的是,邱曉彣高三遇到的特教巡迴輔導教師黃婉瑜,替她找到各縣市的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協助申請輪椅、連結各種所需資源。也有社工陪同邱曉彣學搭車,一起到大學校園看環境,確認其他的需求。
邱曉彣說,特教生在這些轉銜的過程,並非都能像她一樣找得到人幫忙。尤其升上大學後,各種協助資源不再像高中時由特教老師替學生主動連結,而需要自己向老師或資源教室爭取。
但許多人在高中階段並沒有被充分告知、不清楚原來可以向外申請各種服務,像是輔具、對上課方式提出調整、為自身權益發聲等。使得特教生剛進大學樣樣都得自己安排時,頓時不知所措。
曾任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視障生作文講師10年資歷的黃婉瑜,則舉視障學生為例,指出特教生過去可能多由父母接送,上大學後的學區卻可能轉換到離家極遠、完全陌生的環境。因此應該在上大學前要有老師訓練定向行動,透過感官辨識正確的方向,以熟悉交通方式和校園環境。
然而,當國高中時的訓練與外在協助都不足時,學生就算進了大學展開自由的生活,也不敢外出。曾有學生大學4年都只吃附近的超商,並且拒絕出門社交,寧願待在看似較安全的網路世界,甚至觸發憂鬱。
黃婉瑜感慨,教育部雖有心讓更多特教生有機會讀大學,卻沒有做好緩衝與轉銜。她也提醒高中職教學現場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從高一開始制定個人訓練目標,才不會讓學生升學後措手不及。
在北部一所高中任教10年的特教組長楊文凱(化名)也說,他自己在學生考上大學後,常會主動聯繫大學端,彼此確認學生的狀況與需求,有時也會帶學生或家長去校園打照面、認識新環境。但實務上,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後,還願意協助轉銜的特教老師並不多。
「進不了課堂,卻被老師要求退選」身障大學生的日常有苦難言
轉眼間,邱曉彣已度過4年大學時光,明年即將畢業。對她而言,儘管大學有資源教室能和老師討論種種困擾和需求,校園生活依然充滿挑戰。很多時候即使向學校表達需求,也得不到合適的協助。
第一是校園環境的不友善。邱曉彣曾選修一門課,實際上課才發現地點在階梯教室,且沒有斜坡可用,她因為坐輪椅而無法入座。即便後來向資源教室提出調整需求,但任課老師不願換教室,更要求她「不要選這門課」,最後她只好退選。
並且,宿舍沒有電梯,她無法利用頂樓的曬衣場,只能把衣服晾在房內;社團活動大樓同樣也沒有電梯,她即使想參加學校的活動,卻從環境開始就被排除在外。
再者,邱曉彣因行動不便,需要特教助理員的協助,但助理員可服務的時數往往不足。這項時數是根據學分來分配,這學期有幾個學分就安排幾個小時,且僅能安排在平常日的上課時間。
然而她需要的協助,包括移動、洗澡、上廁所,甚至還有買午餐。由於中午時段學生餐廳人潮蜂擁,她無法坐輪椅和人擠,有時她默默等到後來終於買到飯,下午的課都快遲到了。
此外,她讀的科系常要去校外參訪,也會因為助理員時數不足、超出服務時段等因素,使她很不容易完成報告。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