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觀點】2024總統大選關鍵因素:懷疑美國棄台、對美不信任的「疑美論」蔓延背景

【小笠原欣幸觀點】2024總統大選關鍵因素:懷疑美國棄台、對美不信任的「疑美論」蔓延背景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年來,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震驚的國際社會,將事態延伸聯想至台灣海峽,並開始密切關注周邊動向。然而,目前為止特別仰賴美國來保障其安全的台灣,卻對美國的看法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便真的發生戰爭了,終後還是會被遺棄」的懷疑開始產生。這樣的觀點在「親美」的台灣突然受到注目的背景是什麼呢?

文:小笠原欣幸(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譯:張進逸

台灣所謂的「疑美論」,也就是對美國的意圖及行為抱持懷疑態度的議論正逐漸擴散。雖然「疑美論」的內容因人而異,但共通的特徵是「依靠美國的話,台灣不會有好下場」。有的說法是「即使依靠美國,美國也不會有所行動,最後被美國所拋棄」,也有論調是說「要是都照美國的意思去做,就只是被拿來當作牽制中國的棋子,最後台灣還是得面對戰爭」。

「疑美論」與中國批判美國的邏輯是一致的。台灣一般是泛藍的政治家、名嘴、學者們所主張。「疑美論」本身並沒有更新的論述,從以前開始就已有之。不過由於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是「親美」,所以過去並未廣為流行,但從去年底開始,台灣的媒體及網路討論「疑美論」的頻率顯然有所提升。

「疑美論」滲透的程度

「疑美論」究竟滲透程度為何,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民調數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在1月的調查當中有很直白的詢問。

有人說:「近來美國對台空前友好,提供各種軍事或非軍事援助,這早晚會將台灣推向戰爭。」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結果如下:

  • 「非常同意」18.4%、
  • 「還算同意」19.7%、
  • 「不太同意」33.1%、
  • 「一點也不同意」20.3%
  • 「沒意見」8.5%

統整後呈現「同意」38.1%、「不同意」53.4%的結果(如下圖)。

圖片1
資料來源:台灣民意基金會2023年1月民意調查

雖然「不同意」的比例的確超過半數,但是38%仍然是很高的比例,可看出「疑美論」的滲透程度並不低。

同一份調查中,對於「美國最近(12/24)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其中包括2023到2027年5年送給台灣100億美元軍事援助。請問您歡不歡迎美國這項政策?」的詢問,「歡迎」為59.1%,「不歡迎」為28.4%。雖然多數民眾對於美國對台軍事援助表達歡迎,但還是可看出內心深處仍抱持著隱約不安。

接著我們來看看TVBS在2月9日所發表的民調結果,這也與「疑美論」直接相關。

請問您會不會擔心台灣成為美國用來和中國角力戰的棋子?

的問題中,調查結果如下:

  • 「擔心」44%
  • 「不擔心」42%
  • 「沒意見」14%

雖然「是否擔心台灣成為美國的棋子」的結果不相上下,但是「擔心」,也就是「疑美」的陣營稍稍領先(如下圖)。

圖片2
資料來源:TVBS在2月9日所發表的民意調查

而這項TVBS民調也有詢問到「如果美國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訪問台灣,請問您歡不歡迎麥卡錫訪問台灣?」

回答結果為「歡迎」56%、「不歡迎」23%、「沒意見」20%。雖然台灣民眾大致歡迎麥卡錫議長訪台,但確實內心深處有所糾結,這與去年8月裴洛西議長訪台的氣氛可能有所變化。

從以上台灣民意基金會與TVBS的民調當中,可以看出「疑美論」確實已經逐漸擴散,接著我們來看形成這現象的因素為何。

「疑美論」擴散的因素

這可視為是複數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1. 對於過去相對較不擔憂的中國武力犯台可能性,比起過去有所升高。
  2. 美國對台軍售及援台措施,比起過去積極不少,但也因此引發美國不打算出兵,僅打算支援武器讓台灣獨力作戰的疑慮。
  3. 烏克蘭戰爭陷入長期化,對於現實的戰爭悲慘處境更能深刻體感。

1、2、3是有所連動的。

當台灣的軍隊與政府經常戒備中國的武力犯台可能性時,台灣民意的多數派會認為「中國沒有能力武力犯台」,在這樣的平衡下,台灣社會因而保持著冷靜態度。然而台灣雖然態度冷靜,但當日美歐開始接連出現示警、煽動言論時,也微妙地影響了台灣的民意走向。

做為台灣安全後盾的是美國的軍事力量,當美國對於台灣的安全比起過去更為積極重視時,台灣應會對此感到歡迎,猶如一粒定心丸。

然而此時烏克蘭的情勢卻造成了影響。美國雖然提供了烏克蘭大量的武器,但卻未出動美軍,這看在專家眼裡雖然完全可以理解,但一般民眾卻不會去深入考慮國際政治的情勢,而會聯想到當台灣出現危機時,美國也只會提供武器,但並不會出兵援助的疑慮,這樣的想法在烏克蘭戰爭後變得更為容易擴散。

此外雖然烏克蘭讓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俄羅斯吃盡苦頭,但對於台灣的影響也隨著時間經過而開始有所轉變。當時烏克蘭的抵抗被視為英雄之舉,許多台灣人獲得了「我們也做得到」的勇氣。

不過從去年底開始國際媒體接連報導「俄國侵略即將屆滿1年」的專題,台灣也很快的轉傳相關新聞,裡面所呈現的影像是由於停電導致的不見光明,與酷寒中造成許多人死傷的現實情景。

國際媒體雖然傳達了對俄羅斯暴行譴責,但對於台灣人而言「萬一台灣也陷入戰火就慘了」的廣泛擔憂也屬正常反應。這與中國所發動的「和中國為敵不會有好下場」的情報戰剛好暗合。

GettyImages-1246206476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駐守在頓內次克州前線的烏克蘭士兵

中國所宣傳的敘事是「美國不打算流自己的血,讓烏克蘭去充當打擊俄羅斯的馬前卒」、「台灣依靠美國的結果是最後被拋棄不顧,這樣下去好嗎?」,這是利用了美國當台海爆發衝突時,並未明確表態是否派遣美軍援台的「戰略模糊」矛盾之處。

此外,美國去年批准對台軍售武器包含了「火山布雷系統」(阻止上岸的中國軍隊推進,有其軍事上合理性),但卻造成了一些人「難道要在自家街道上埋設地雷嗎」的恐慌,成為了強化「疑美論」的素材。

再加上美國的有識之士與專家們發表的許多見解,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美國往往透過公開透明的大量辯論,逐步形成國家的戰略方向,但對台政策的許多不同見解(例如輕視台灣的戰略地位或極端的悲觀論調),都會造成台灣的紛擾波動,而被中國拿來作為認知作戰之用。

如果要再說的更深入一點的話,去年的地方選舉中,蔡政府與民進黨提出不上不下的「抗中保台」論述,當時不成熟的說明造成信任感的損傷也有所影響。對於內政的信任度下降,也同時會影響到對美對中政策的信任度。這在馬英九政府時期也同樣如此。

對於總統大選的影響

決定台灣總統選舉勝敗的焦點可簡化為(1)台灣的定位(2)對中與對美的關係這兩點上。而2024年的選舉中,(2)的比重會比過去更為重要。

「疑美論」雖然也勢必會成為重要的焦點,但隨著選戰的變化也有可能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議題。簡言之,若是「疑美論」更加深入人心,國民黨的勝選機率會提高,而如果「疑美論」能被有效控制的話,則對民進黨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