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天災背後的人禍:土耳其建國百年死傷最慘重的震災,政府該不該負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土耳其政府救災能量不足,其實跟艾爾多安上台執政以來的作為脫不了關係。這邊必須先倒轉時間,從1999年、上一場死傷慘重的大地震講起——當時艾爾多安某種程度歸功於地震而上台,20年後的現在,艾爾多安又因為地震,可能會面對政權保衛戰......
發生在2月初、規模7.8的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截至15號,已經造成超過4萬人死亡,其中光是在土耳其就有3萬5千多死,是土耳其建國百年以來死傷最慘重的震災。可是,也有受災民眾質疑,災情之所以這麼慘重,除了地震本身的威力驚人,難道沒有人為因素嗎?政府是不是也該負責?
真是夠了,親愛的艾爾多安總統,如果是你自己的母親被埋呢?你不是要當世界級領袖嗎?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裏?
——母親遭活埋災民
從地震來襲之後救災動作太慢,到很多理論上可以抗震的新房子,竟然在地震中應聲倒塌,這場地震除了造成慘痛損失,似乎也掀開不少潛藏已久的問題。這一集就來看看,天災背後可能有什麼樣的人禍?
政府救援太慢,還一度封鎖異議
當地時間2月6號凌晨4點多,規模7.8的主震來襲,沒過幾個鐘頭,又發生規模7.7的餘震。這兩次地牛翻身,瞬間重創土耳其南部省份。

建築物宛如壓扁蛋糕的景象,在災區隨處可見。第一時間的恐慌過後,災民除了想辦法求生,也希望盡快救出那些不幸被壓在瓦礫堆下的親友,然而,很多人等了一天、兩天、三天,可能都還等不到救援隊,或是救援隊來了,卻裝備不足,只能眼睜睜看生命流逝。
土耳其政府並不是沒做事。當局表示本國加上外國團隊,共有超過14萬名搜救人員,進入10個受災省份,有的搶救倒塌房屋中的生還者,有的搭帳篷、發糧食、飲水、睡袋等物資,照顧無家可歸的民眾。不過,很多災民批評政府動作太慢,甚至,為了打壓質疑聲浪,竟然一度封鎖民眾反應災情以及救災人員用來溝通的社群媒體推特。
而總統艾爾多安在地震第五天也第一次坦承,救援行動的速度確實不如理想,主要是因為道路和機場在地震中受損。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政府救災能量不足,其實跟艾爾多安上台執政以來的作為,脫不了關係。
這邊必須先倒轉時間,從1999年、上一場死傷慘重的大地震講起。
爭議:不讓軍方救災、挪用地震稅
1999年8月17號,土耳其西北部發生規模7.4的大地震,災情慘重、哀鴻遍野,不只造成超過1萬7000人死亡,更導致民怨四起,除了不滿政府救災不力,還質疑官商勾結,放任建商偷工減料。這股不滿情緒,最終在2002年大選中淘汰了原本的政府,讓一個全新政黨上台執政。
這個黨的領導人正是艾爾多安。
二連任總統,連續在土耳其掌權20年。但是,根據一位軍方退將的說法,艾爾多安上台之後,刻意限縮軍方的職權範圍,讓曾經在99年大地震迅速投入救災的軍隊,反而不再進行相關訓練。這次地震剛開始也沒有動員軍隊協助救災,直到被輿論痛批之後,才趕快出動官兵。
在此同時,從99年大地震之後,土耳其政府也開始徵收「地震稅」,名義上會用在地震的預防和援助上。至今23年來,估計大約收了880億里拉、約合46億美金。荒謬的是,每次發生地震,都會有人質疑這筆錢用到哪裡去了,但政府卻從來沒有交代清楚。
另外,批評者也說,土耳其位於地震帶,本來就容易發生天災,然而,專門負責急難救助的土耳其內政部災害應變管理署,卻成為艾爾多安給親信的酬庸任命,負責人根本不是相關專業人士,單位編列的預算也偏低,以至於最需要的時候,卻發揮不了作用。
Bu binalar yeni lan kafayı yiyeceğim. Gerçekten yeni binalar artık güvenli yapılıyor sanıyordum, deprem geliyor diye bizimkini satıp üstüne kredi çekip yeni bir eve geçmek istiyordum yıllardır pic.twitter.com/enaYoVVyy4
— N.K. Lifter (@Nk_Lifter) February 6, 2023
這段在社群媒體上瘋傳的畫面,來自重災區之一、馬拉特雅市。一棟三年前才完工的新大樓,就這樣在餘震中當場垮掉,化為廢墟。離譜的是,當初的建案廣告還主打使用新建材和抗震工法,防震能力絕對符合新法規要求,讓民眾看了火冒三丈。
類似的場景也在其他災區上演,明明比較新的房子卻垮了,按照舊法規蓋的老房子反而沒事。於是不少人質疑,建商是不是根本沒有遵守規定,偷工減料,罔顧住戶安全。而政府也很快發起針對建商的搜捕行動。根據土耳其國營媒體報導,從地震發生以來,已經有超過160人,因為建築物倒塌相關事件遭到調查,其中少數幾人已經逮捕起訴。
不過,政府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土耳其工程師與建築師工會代表表示,立法卻沒有好好執法是長久以來的問題,相關單位的驗收程序非常鬆散。尤其是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不少城市掀起一波建案熱潮。政府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好好控制品質和安全性。
2018年,當局還通過一個特赦法案,違規的建商或個人,只要繳罰金,就算建築物的安全性違規了,還是可以申請執照,等於是就地合法。
20年前上台,某種程度歸功於地震,20年後的現在,艾爾多安又因為地震,可能會面對政權保衛戰:土耳其預定在今年6月18日,舉行總統和國會大選。選前3個多月,卻發生這場百年強震。尋求總統三連霸的艾爾多安,會不會因為民怨而被選票淘汰呢?
中東研究通訊專欄主筆劉燕婷認為,艾爾多安這兩年推出大量社福政策來緩解通膨危機,包括最低工資調漲55%、公務員加薪30%等等,還是贏得不少選民的心,再加上在野黨聯盟未必能團結一致,推出大家都可接受的候選人,艾爾多安還是很有機會連任成功。
所以,這場地震會替他的總統任期畫上句點嗎?恐怕還很難說。
延伸閱讀
- 為何建築物倒一片?土耳其20多年「地震稅」不知去向,貪腐危樓加劇災情
- 土耳其大地震善款破9億、捐400噸物資,外交部公布第一波6億善款去向
- 「加密貨幣」成土敘大地震捐款來源:各大交易所捐了多少?給災民真的有用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3土耳其大地震”的相關議題
- 2023-03-06 土耳其AKUT搜救隊感念台灣馳援:能獲各位協助救災我們深感榮幸;衛福部賑災捐款專戶破11億,開放至3/6止
- 2023-02-25 土敘強震第18天:災區每3分鐘餘震1次,兩國死亡人數突破5萬
- 2023-02-21 【國際大風吹】天災背後的人禍:土耳其建國百年死傷最慘重的震災,政府該不該負責?
- 2023-02-20 專家解析強震救援關鍵:第一時間動員軍隊是關鍵,但最先伸援的人很可能是你的鄰居
- 2023-02-20 土敘強震逾4.6萬死,前英超球星阿特蘇證實罹難,美國務卿布林肯承諾人道援助1億美元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