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布林肯為何指認中國「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性軍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美國於2月初擊落一個中國氣球後,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關係沒有如預期走向緩和。 如果北京被證實向俄羅斯軍隊提供武器,那麼美中關係將可能惡化。布林肯的警告似乎顯然是為了阻止中國這樣做。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說,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提供用於俄烏戰爭的武器和彈藥。
布林肯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CBS)採訪時稱,中國公司已經向俄羅斯提供 「非致命性支持」(non-lethal support)。而且最新的信息表明北京也在「考慮」提供「致命性支持」(lethal support)。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週年之際,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正在歐洲訪問,有消息稱他近日還將訪問莫斯科。
主持人追問「致命性支持」具體包括什麼,布林肯確定地回答:武器,包括「從彈藥到武器本身」。他還警告說,這種升級將意味著中國將承受「嚴重後果」。
北京已經否認莫斯科要求其提供軍事裝備的報導。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与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分别重申,若中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其对外关系将会面临“实在的麻烦”。 pic.twitter.com/FAB2bXYCF6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February 20, 202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俄羅斯總統普亭為盟友。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北京從未譴責俄羅斯。習近平一直試圖在這場戰爭中展示中立姿態,並一直「呼籲和平」。但中國外交部表示,不會接受美國在其與俄羅斯的關係上的 「指手畫腳 」與 「脅迫」。
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係資深副教授斯蒂芬・納吉(Stephen Nagy)告訴《BBC中文》,北京強化「運輸」(譬如提供能源,監視器材,食物給俄軍)支援俄羅斯攻擊的情報可能是可以支持布林肯指控的證據。
但他強調,布林肯的指控需要有實質證據來證明:「對於美國的許多盟友及批評者來說,他們仍然記得譬汝當年以『致命化學武器』等為理由,第二次出兵伊拉克戰爭的過往。」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納吉認為,若沒有具體的證據,美方指控恐會破壞各界對美國的信任,損益美方的整體情報評估,和對白宮在反擊普亭入侵烏克蘭的領導角色。
納吉又說:「除非發現中國的武器、瞄凖技術、無人機和其他致命的系統資源被運送給俄羅斯士兵,否則很難證明北京與莫斯科合作,並提供致命性(物資)的援助。」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納吉還補充說,若北京支援莫斯科在烏克蘭戰場的證據真「浮出水面」,這將從根本上公開破壞北京一直聲稱遵守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加深美國、日本與歐盟等其他國家對中國在印太地區行動的意圖,以及在遵從國際法方面的不信任。
布林肯的指控細節
布林肯是在周六與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面後,接受《CBS》訪問時做出上述指控。他表示,在會議期間對 「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性(資源)支持的可能性」表達了 深切關注。
「我們已經看到他們向俄羅斯提供非致命性(物資)支持,供其在烏克蘭使用。我們現在的擔憂建立在信息基礎上,那就是他們在考慮提供致命性(物資)支持。
布林肯並未詳細說明美國收到了哪些關於中國潛在計劃的訊息。但被問及美國認為中國可能向俄羅斯提供什麼時,他說包括武器以及彈藥。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目前美國已經制裁了一家中國公司,因為該公司涉嫌向僱傭軍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提供烏克蘭的衛星圖像,後者向俄羅斯提供了數千名軍人前往烏克蘭打仗。
布林肯肯定地告訴《CBS》,中國公司向俄羅斯提供了非致命性物資支持。「當然,在中國,私營公司和國家之間沒有區別。」他補充說,若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那將給「我們的關係帶來嚴重問題」。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則分析,相關指控似乎說明美方正擴大審查中國行動之範圍。因為,白宮現在不僅認為北京向莫斯科「直接」提供軍事物質支援是個問題,現在北京的「間接」援助,美方也表示不會接受。他說,所謂的間接援助項目可能性包含通過第三國提供援助,或資助不屬於俄羅斯政府的俄羅斯私營保安公司等。
美中關係不見起色
納吉告訴《BBC》,過去一年來,北京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上採取了微妙的平衡戰略。同時確保北京能從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役中的泥淖中獲益,亦即獲取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地廉價能源。「北京或明白,更深入或明確地參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可能會損害北京的利益,也會促使西方在北京經濟已經面臨巨大阻力的時候對其進行經濟懲罰。」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在美國於2月初擊落一個中國氣球後,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關係沒有如預期走向緩和。 如果北京被證實向俄羅斯軍隊提供武器,那麼美中關係將可能惡化。
布林肯的警告似乎顯然是為了阻止中國這樣做。
他在專訪中還表示,華府擔心北京幫助莫斯科逃避旨在削弱俄羅斯經濟的西方制裁: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一直在增長,中國是俄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最大市場之一。
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NATO)成員國正在向烏克蘭運送各種武器、彈藥和裝備,包括坦克。但這些國家沒有派出戰鬥機,布林肯也不願談及美國是否會幫助其他國家供應噴氣式飛機。
根據《路透社》,王毅周六(2月18日)在慕尼黑說,中國對俄烏戰爭「既沒有袖手旁觀,也沒有火上澆油」。他又說,中國將發布一份文件,闡明北京對解決俄烏衝突的立場。 他說,該文件將聲明必須尊重所有國家的領土完整。
「我建議大家,尤其是歐洲的朋友們,開始冷靜思考,我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努力來阻止這場戰爭,」王毅表示。
王毅補充說,「有些勢力似乎不希望談判取得成功,或者戰爭很快結束」,但沒有說明指的是誰。
此外,義大利外交部長安塔亞尼 (Antonio Tajani) 表示習近平定原於2月24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週年紀念日發表「和平講話」。據路透社報導,塔亞尼先生告訴義大利電台,習近平的講話將呼籲和平,而非譴責莫斯科。
最新發展:
-
中國新防長李尚福訪俄,專家分析:中美關係越是緊張,中俄互動也就愈加頻繁 5月前
-
習近平訪俄會普亭,布林肯呼籲勿被拖延戰術矇騙,烏克蘭:和平計畫需以俄國撤軍為前提 6月前
-
習近平出訪俄羅斯會普亭:勸戰還是勸和?建立反美陣營將會是雙方共識 6月前
-
美亞太助卿指中企提供瓦格納集團衛星影像,烏克蘭軍事總長:中國未向俄羅斯提供武器 6月前
-
俄烏戰爭一週年,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7月前
-
中國為什麼想當俄烏戰爭的「和平使者」?IPAC共同主席包瑞翰:王毅帶來的不是和平,只是一個廉價的煙霧彈 7月前
-
普亭宣布習近平將訪問莫斯科,稱俄中關係進入「新境界」 7月前
-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公孫孟:法國不求「粉碎」俄羅斯,但克里米亞應歸於烏克蘭 7月前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