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老外笑我們最大的電腦展:Computex轉型有這兩件事可以立刻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福特和Cooler Master的例子來看,或許COMPUTEX可以從「媒合買賣」,轉變到「媒合全球科技思維和發展趨勢」的角色。
文:陳柏宇(美商方策DDG行銷總監)
今年的台北電腦展(COMPUTEX),被媒體和輿論批評得一文不值,所以我決定在睽違8年後,再次到電腦展。親身感受一下是不是和大家講的一樣糟。結果我發現這些負面的批評真的都「名符其實」。原先想為今年的展下一個定義,不過我看到媒體Knowing創辦人楊方儒先生的定義,就想不到更好的形容了。放棄。
今年會展上,就如同我在1999年第一次參加COMPUTEX一樣,各個參展商家無不用力推廣「最新DDR」、「最新筆電」、「最新主機板」,請Show Girl將產品舉高高,供大家拍攝令大叔們重燃熱情的畫面。熱鬧非凡,但毫無新意。台灣科技業一年一度向全球市場展現我們實力的展會,也不過就是一場自我滿足的廟會。
大多數的評論將其歸咎於台灣產業的轉型緩慢,導致COMPUTEX的呈現和過去30年一般。我同意,但我同時認為COMPUTEX應該可以在台灣產業轉型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說實在的,要舉辦這樣規模的展會不容易。早期80、90年代為了協助國內企業找訂單,吸引國外買家,COMPUTEX因應而生。為了媒合買賣,這背後在執行和協調方面所下的功夫,真的不是我們能想像的。COMPUTEX也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全球市場有一定的地位。不過如今全球市場早已變得不像當年開展時一般,市場上也出現各式新的科技展會形式,COMPUTEX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呈現台灣科技業的實力。
台灣企業與全球科技業間的對話,其實漸漸從「請問你想要什麼產品?」轉到「你可以做什麼產品?」雖然大多數企業在台北電腦展的宣傳主軸,還是在產品(What)而不是理念(Why),不過在今年的會展中,我看到兩家老品牌仍然把握這次機會,改變對市場的訴求,值得COMPUTEX參考。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首先是國際汽車大廠福特(Ford)。當媒體和市場都被Google和Apple的「無人汽車未來」給打了強力興奮劑的同時,福特從「移動方式(Mobility)」下手,探討未來交通智慧移動的可能性。結合智慧物聯網以及本身汽車經驗,福特自信地在全球市場發出自己的聲音:「城市移動交通的發展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福特從市場端看到了幾個挑戰:人口爆炸、中產階級崛起、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再從技術端找尋方法,為全球交通移動市場開啟新的對話,表現出一個領導品牌該做的事。
另外一個是台灣品牌Cooler Master。今年展會中,Cooler Master將品牌和「自造者(Maker)」文化結合,邀請國際知名Modder(機改)、遊戲設計師、3D列印設計師等自造者,以Cooler Master的產品為基底,在展場中自由發揮「自造」的精神:改造、增加、發想。
現場沒有產品編號被印在大型輸出海報上,沒有產品展示櫃,沒有Show Girl。現場只有自造者在「創造」,參觀的人可以和他們作品做第一手的互動。整個展場只有品牌與所處文化間的對話。令我想到Red Bull(紅牛)的成功,與其和極限運動文化的捆綁有一定的關係。令人耳目一新。
這兩家老品牌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的表現。這兩個品牌了解自己所處的市場,也知道自己能為市場帶來的貢獻和價值,於是他們領導對話,讓市場聽到他們的聲音。COMPUTEX的聲音呢?COMPUTEX到底代表什麼呢?
我認為COMUPTEX這次的努力沒被大家看到,不是因為它的方向做錯了,而是它在反應「全球市場已經改變」的這件事上面,什麼都沒做。沒錯,中國的崛起讓各大領導品牌,在時間衝突的情況下寧可選擇中國的展會而不到COMPUTEX。沒錯,台灣產業轉型的緩慢使得COMPUTEX讓人無感。但COMPUTEX本身也沒有針對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在參展商和展會定位上有任何調整,才是其逐漸在失去其領導地位的真正原因。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從福特和Cooler Master的例子來看,我大膽建議,或許COMPUTEX可以從「媒合買賣」,轉變到「媒合全球科技思維和發展趨勢」的角色,讓台灣企業看到我們也可以自信地為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做貢獻。
當然這樣的改變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不過我覺得有兩件事是COMPUTEX可以馬上開始做的:
1. 看看世界
當Web Summit的CEO給這次COMPUTEX下評語說:「辦活動的方式相當傳統」時,他點出了我們還是以過去的方式在和世界溝通:各式產品堆疊、大拜拜式的聚會。從老牌展會如CES,到新興展會如Google開發者大會、Apple朝聖大會等,都時時刻刻的在檢視本身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找出對市場更好的價值,不斷的做調整。
2. 看看本身定位
對,我們可以怪罪台灣企業只想追訂單,能怎麼辦?但COMPUTEX不應只是扮演國內廠商的賣場,也應該看到全球市場的變化,從策展定位上,給予國內企業一個不同的方向。同時國外品牌看到COMPUTEX與其他展覽的定位不同,才會考慮參展的價值。
從全球市場的期待,到國內老百姓的期待,今年COMPUTEX和台灣產業是讓我們失望了。不過我再給他們一次機會。我相信在被講的這麼不堪的情況下,不會有人不思進取,不作改變的。所以我們明年再看一次之後,再做結論吧。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