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日麗》:追趕上父親的歲數,終於理解到父親當時的憂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麗》以回憶形式帶出一些埋藏於過去的線索與感受,故事描述現年31歲的女兒蘇菲透過DV錄像,憶起當年與父親卡倫到土耳其旅遊,慶祝父親31歲生日的記憶片段。然而,這段充滿陽光的記憶,卻呈現出當時年幼的蘇菲沒有察覺的陰鬱。
文:洪馨
2018年被Filmmaker雜誌評選為「25位獨立電影新人」的導演:夏洛特威爾斯(Charlotte Wells),其作品《日麗》獲2023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威爾斯的編劇、導演能力也大受好評。
《日麗》以回憶形式帶出一些埋藏於過去的線索與感受,故事描述現年31歲的女兒蘇菲(Frankie Corio 飾)透過DV錄像,憶起11歲當年與父親卡倫(Paul Mescal 飾)到土耳其旅遊,慶祝父親31歲生日的記憶片段。然而,這段充滿陽光的記憶,卻呈現出當時年幼的蘇菲沒有察覺的陰鬱。
兩人之間隱藏與距離的意象
父女倆入住一家整修中的旅店,卡倫為睡著的蘇菲褪去鞋子、蓋棉被、關上燈。蘇菲翻了個身面朝觀眾熟睡,呼吸沉穩、平靜。導演於此處置入一個長鏡頭,最前景是融入黑暗的蘇菲,卡倫的身影則從模糊漸趨清晰,走到陽台,關上玻璃門,點起菸。他毫無節奏的晃動身子,並背對觀眾,與蘇菲節奏平穩的呼吸聲成對比。
此畫面最後聚焦卡倫,配上鏡頭外蘇菲的呼吸聲,造成強烈的不和諧。這幕即透露出父女之間有道「透明的門」,即使能看見彼此,卻難以真正觸碰。
《日麗》中還有許多如「玻璃門」這樣的分割畫面,暗示著隔閡與距離。有一幕是蘇菲在房間裡讀書,卡倫在浴室裡拆石膏。兩人隔著一面牆,畫面的色調分成二等分,蘇菲的部份是黃橙色,卡倫那半則是深藍色。
蘇菲雖然是聰明、早熟的孩子,但仍有許多尚未明白的事情與感受,卡倫為了不讓女兒注意到自己的異常,要她再繼續讀書。「市立是什麼意思?」蘇菲問,由此我們意識到蘇菲仍是未成熟的孩子,而兩人之間的「牆」則切割出卡倫隱藏的痛苦與蘇菲的不理解。
蘇菲曾問卡倫,手撞斷的時候會不會痛?卡倫說不知道、不會、當時不知道手斷掉了。這讓我想到村上春樹〈隨盲柳入眠的女子〉中,表弟問主角「到目前為止,最痛的經驗是什麼?」雖然想不起真實感受,但主角有過很多會造成疼痛的經驗。
「活得越久,痛的次數越多」,村上作品中的主角這麼認為,或許卡倫也有相似的感受,才會在與潛水教練對話時喃喃自語,說難以想像活到四十歲。當時蘇菲回應說「我也沒有手斷掉過」,沒有經歷過的痛苦是無法理解與想像的,所以不僅是手骨折這件事,關於父親內心的痛苦,小蘇菲不可能明白。

背後的脆弱
導演以DV錄像展現「回憶」、「過往」的主軸,蘇菲拍攝卡倫,問他11歲時的情景,卡倫透過錄像出現在電視螢幕上,但這樣的赤裸使他難受。
卡倫切斷攝影,這段電影中唯一由卡倫親口回憶往事的片段,是透過電視黑屏的反射,再透過導演的鏡頭,傳達到觀眾眼中,盡可能不直接的讓我們看到卡倫內心的傷疤。
當時蘇菲雖然就在卡倫身邊,但她僅僅理解到了31歲的卡倫所感受到的,對生日的失望。直到31歲的蘇菲再次透過錄像追溯這段過往,才更接近父親當時的痛苦。
電影中許多場景,主角是背對觀眾的,當角色在隱藏情緒時,他們的弱點正赤裸的向著觀眾。卡倫在女兒召集陌生人為自己祝壽後失聲痛哭,那一幕長鏡頭,演員的哭嚎及肌肉表演極具感染力,寬大的背部隨著抽噎顫動,感覺有什麼東西崩塌了。
卡倫總是為女兒擦背部的防曬,他能注意到女兒脆弱的那面,並細心照料女兒自己難以顧及的部份。蘇菲沒有為卡倫擦過背部的防曬,因為一開始她沒能發掘卡倫的脆弱。
後來父女兩人去洗泥巴浴,蘇菲詢問了卡倫肩上的傷,卡倫為自己惱羞成怒的事道歉,兩人終於有了些許相互理解,於是蘇菲為卡倫的背抹上泥巴,離卡倫的脆弱稍近了,但還未能完全理解。
與蘇菲鬧彆扭的那晚,卡倫戳了蘇菲唱歌的弱點,蘇菲則點破對方「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作為回擊。卡倫背朝我們走向大海,從燈光微弱處,走向更暗的地方,最終走入完全的漆黑,並消失其中。
海浪聲漸大,大得像是直接拍打在我們耳上。隨後背景的救護車聲暗示了卡倫的結局。雖然整部片並沒有明確演出卡倫的死亡,但我們可以從很多線索推測卡倫最後並沒有走向正向的結局。

閃爍與重疊
父女兩人的年齡差,在卡倫的時間停止後,蘇菲才緩緩趕上。電影中不斷有漆黑的畫面閃爍人影,卡倫的舞動、猙獰表情,蘇菲的徬徨、探詢、擔憂,皆在漆黑中閃閃爍爍。好像快要能看清楚全貌,下一刻又馬上進入漆黑,就像小蘇菲對爸爸的了解,也像卡倫對人生的迷惘。直到最後,閃爍畫面中的兩人終於觸碰到彼此,已是蘇菲成年、有了家庭之後,現在31歲的蘇菲此時才得以真正擁抱當時的卡倫。
而卡倫的時間是何時停止的呢?大概是在拍攝完蘇菲向他揮手道別之後,他獨自推門走入使他難受、混亂、躁動的狀態中,直至成年的蘇菲也來到那樣的狀態,才見到一直困在那、無法脫離的卡倫。
旅程快結束時父女兩人拍了照,導演拍攝照片慢慢成像的過程,照片中兩人的模樣逐漸清晰,這也代表透過錄像及回憶,31歲的蘇菲腦中與父親的回憶慢慢明確,除了畫面的顯現,也意味著她總算依著原本模糊不清的線索,漸漸意識、理解到父親當時的憂鬱。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