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工作被ChatGPT取代?與其學寫程式,不如增進專業成為AI的核稿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理解目前的AI真的不難,基本上就想像是一個閱讀超級快,繪畫與表達能力又很好的人類,有了這樣的認知,基本上就能迴避掉市面上80%的怪力亂神討論。至於新技術出現後哪些工作會被取代,或許不是「趕快學寫程式」就能解決的問題......
不知是時候到了,抑或真靠吳淡如那一幅櫻花貓少女出圈,從主流雜誌到許多過往經營別的領域的意見領袖,都開始講得滿口OpenAI、ChatGPT、Midjourney。
資訊多了,當然各種天馬行空甚至以訛傳訛也不斷發生,從各種要被取代的職業、著作權的歸屬、惡趣味的應用,到機器人「靈魂」的討論,一時間應有盡有。
AI其實就是個閱讀超級快,繪畫與表達能力又很好的人類
其中最淺白但也最有爭議的,就是用ChatGPT、Midjourney、DALL-E等系統創造的作品,算不算抄襲,是不是盜用?比較簡單的答案是現有法規大多沒有規定,商業使用的部分,基本上也是先按照個平台的規範為主(細節可以看更深的討論,在此不贅述)。比較複雜的答案則需要探討,機器畫的畫和人畫的畫(或寫的文章)究竟有什麼不同。
因為在我(和許多專家)看來,人類和AI的本質其實一模一樣。
人類的寫作或是繪畫,其實都是自我認知的重現——不論資訊來源是看過的、想到的、夢到的——透過工具完成作品;而AI在繪畫和寫作時,其實也是用同樣的步驟蒐集、拼湊、轉化、產出,和人類的差別只是他們吸收非常快,來源是整個網際網路。
題外話,有次和一位資深藏家聊到這點,他強調因為電腦的筆觸不若人,而目前蒐藏者鑑定藝術品價值的一大指標,就是那些由藝術家個體個性而獨有的筆觸,目前機器還做不到這件事。然而,和某美術館長聊到同個話題時,她則指出那或許落入了傳統藝術鑑賞的思維,在數位藝術高速發展之下,被扭轉的一天或許不遠。
回過頭來,要理解目前的AI真的不難,基本上就想像是一個閱讀超級快,繪畫與表達能力又很好的人類,具有的侷限也相同。有了這樣的認知,基本上就能迴避掉80%的怪力亂神討論。
文字媒體,或許還不是最需要AI協助的那一群
另一個討論(幾百年)的話題,就是新技術出現後,哪些工作會被取代。
從最開始的繪師、設計師、Coder,到近來記者、小編、詩人,都曾被點名過,講得也沒有不對,但我覺得還有文字與繪畫外另一個不該忽略的領域:電視媒體。

由於目前OpenAI呈現在眾人面前的作品大多還是以文字為主,大家理所當然會把文字形式的媒體當成海嘯第一排。
但許多人都沒注意到,產出文字在媒體中其實算是成本和勞力都相對小的工作,中期來看真正可能影響的,或許是人力需求更大,又有24小時不斷播放壓力的電視新聞媒體。
事實上,那些假新聞網站早就有把各方內容東拼西湊成文本,結合虛擬主播魚目混珠真實報導的大量案例,只是因為彼時機器語意仍未盡成熟,仔細看還是會發現問題。但在「很會接話」的ChatGPT出現後,未來電視台或許可以使用這個技術,自動產生文本、資料畫面、圖片、專家說法,組合讓虛擬記者或主播讀出,看起來或許和部份現在的新聞差不多,卻可以極大的降低電視台營運成本。
延伸這個風潮,媒體產業(甚至整個內容相關產業)在ChatGPT普及之後,看來最基層的綜合報導型記者真有被大量取代的風險,但「審核工作」或許是現行AI風潮下,暫時無法被抹去的職缺。
與其硬學寫程式,不如想辦法增加專業領域的知識
雖然大家為AI寫出落落長的內容感到興奮,但卻常忘記人們無從知道內容是否正確,如果媒體目標不是產製垃圾新聞或假新聞(當然換個角度看,假新聞或許更需要「審核」),那必得有個真的了解報導中相關領域知識的人,擔任核稿編輯的角色。
因此線上記者們若有危機意識,該做的或許不是去學寫程式,而是更加充實自己的專業領域知識,讓自己成為AI的核稿者。
當然,要不要這麼做一來關係到媒體經營者對自家內容正確、專業程度的追求,逆其道而行,這個趨勢也極有可能使大部分商業媒體變得更「生活」、更「網友表示」。
二來,閱聽人對於真實、專業、品質的追求,到底能不能支撐起做這樣的內容產業也是一大問題。如果讀者想看的就是爆廢轉貼、留言整理,媒體當然不會投入足夠的人力作專業新聞,不論有沒有AI輔助。

除了筆者比較熟悉的媒體產業,AI的應用也持續在許多領域帶來質變,當然也有點擔心如果這項技術被全面採用,「Garbage in, garbage out」之下網路還會留存那些有用的資訊?又或是,最後還會剩下誰跑新聞?
這些問題,或許是我們在科技的高速發展下更應該思考問題,雖然或許沒那麼容易找到解方。
在那之前,請不要忽略AI為每個產業帶來的改變,更不要只把AI看成偷懶用的工具,因為在我們讓機器寫論文、畫插畫之際,有很多領域內最聰明的人,已經在想更大的事。
延伸閱讀
- 關鍵評論網特別報導:AI繪圖時代|創意工作X藝術價值X著作權
- ChatGPT實測:哪些文字工作可以請ChatGPT幫忙?它的強項與弱項各是什麼?
- 隨著ChatGPT、MidJourney、DALL·E等人工智慧高速發展,我們將會是「最後一代」
- 我們會被AI取代嗎?李開復談人工智慧的力量與迷思
- AI創作時代來臨,寫作、說話、畫圖、做影片樣樣行——職場「大風吹」,人類坐哪裡?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生成式AI發威,音訊大廠思睿邏輯推「智慧音訊」,PC產業可望迎來換機潮 6天前
-
韓國三星合作入口網站Naver開發生成式AI晶片,與輝達、聯發科、創意短兵相接 3週前
-
Google將使用AI顯示搜尋結果:對SEO有什麼影響?如何搶進引用連結前三名? 3週前
-
數學界搖滾巨星陶哲軒:讓ChatGPT成為你的常駐「發散模式」 1月前
-
使用AI的基本原則:「節勞」不要代勞,軟實力不要變「偽實力」 1月前
-
微軟將投入自有AI晶片研發,採用台積電5奈米技術,與超微共組「AI生態圈鐵三角」 1月前
-
美麗新世界還沒有到來:對文案高手而言,現階段的AI工具可能反而是種負擔 1月前
-
2022年全球高科技產業併購高度集中軟體業,未來海量數據發展AI成為趨勢 1月前
-
三個訣竅寫出有效的指令,四個步驟讓ChatGPT成為幫助你工作的專家 1月前
-
AI會不會有被壟斷的一天?首先,你得知道訓練ChatGPT和訓練鸚鵡有何相似之處 1月前
-
ChatGPT「AI佛祖」24小時線上開示,從人生煩惱到午餐吃什麼全都可以問 2月前
-
GPT-4轟動登場:聰明到可考上美國律師前10%的AI,目前可在哪些平台用到? 2月前
-
數據科學家談ChatGPT對工作技能的影響:你的職業愈「需要信賴」,就愈難被取代 2月前
-
Google、GPT-4對尬,AI專家:「睡覺醒來這世界突然改變兩次」,中低階工作者將被取代 2月前
-
善用指令邏輯+三種有效詠唱法,讓ChatGPT成為你的高階智囊團 2月前
-
幫你做 vs. 幫你整理:比ChatGPT更好用的「日常有感AI應用服務」正在浮現 3月前
-
90%的人當ChatGPT是玩具、9%的人當工具,你是剩下那1%的人嗎? 3月前
-
談《日麗》「同志片」爭議:華麗辭藻堆出來的駢文就能稱作影評嗎? 3月前
-
科技巨頭雲端AI戰開打,集邦科技市調:輝達與台積電可望受惠 3月前
-
生成式AI工具衝擊教育現場:學生使用ChatGPT作弊怎麼辦? 3月前
-
創作者會被AI取代嗎?會取代你工作的不是AI,而是比你會用AI的人 3月前
-
創新者的兩難:為什麼Google明明更早發展AI,卻被微軟和ChatGPT打趴在地? 3月前
-
AI技術領先的中企為何遲不推出聊天機器人?原來是怕AI「發瘋」,大踩北京政治紅線 3月前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