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安專家:台馬海底電纜中斷可能並非巧合,疑為中國騷擾或演練封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安專家布勞的分析,底電纜受損並不罕見,但連續失去兩條電纜,若非運氣真的很差,就是很可能並非巧合。」布勞寫道,台馬海纜中斷「看起來是北京針對性的騷擾,或是準備切斷全台(通訊)的演習」;現在北京正在觀察馬祖居民如何因應這項生存障礙,以及如何設法與台灣本島聯繫。
(中央社)台灣與馬祖間2條海底電纜全斷,引發外界關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專欄作家布勞(Elisabeth Braw)認為,台馬海纜中斷可能是中國騷擾,甚或是為進一步封鎖台灣聯外通訊做演練。
中華電信2條台馬海纜分別於2月2日晚間及2月8日中午發生斷纜,造成馬祖地區客戶通信服務受到嚴重影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副主委暨發言人翁柏宗16日表示,依據中華電信的資料,台馬2號海纜是被一艘中國大陸籍漁船勾斷,台馬3號海纜則是遭不知名貨輪勾斷。
民進黨連江縣黨部主委李問說,由於海底電纜全斷,目前使用微波系統為備援,網速很慢、也會出現連不上等情形,影響地方經濟活動。以旅遊業者來說,目前無法使用網路系統確認訂房資訊,甚至民眾要購買船票或機票也都受到影響,嚴重造成民生困擾。
斷纜遭疑是中國船蓄意而為,業內人士點出兩疑點指出,6天之內台馬兩條海纜全斷的情況前所未有,且幾乎都是馬祖那一側海纜傳出故障,但電信高層坦言「很難追查舉證」。
《外交政策》21日刊登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國安專家布勞的分析,她表示:「海底電纜受損並不罕見,但連續失去兩條電纜,若非運氣真的很差,就是很可能並非巧合。」
布勞寫道,美國在間諜氣球事件後關注天空,同一時間,中國可能已在海上行動,台馬海纜中斷「看起來是北京針對性的騷擾,或是準備切斷全台(通訊)的演習」;現在北京正在觀察馬祖居民如何因應這項生存障礙,以及如何設法與台灣本島聯繫。
布勞指出,全球380條海底電纜的位置不是秘密,還有地圖詳列其位置,以確保漁船拖網不會意外傷及電纜;國際電纜保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able Protection Committee)每年通報100至200條電纜受損案例,只有50至100例涉及漁船,其餘則為營造或其他活動所致,「換言之,連結馬祖的電纜受損事件不成比例地頻繁」。
布勞接著說,目前為止斷纜事件主要涉及中國抽砂船,而中國船隻在台灣海域抽砂,屬於典型的「灰色地帶侵略」(gray-zone aggression),除了台灣海巡船艦必須出動因應,還會傷害生態與海床,以及馬祖的運作和對外聯繫。
布勞指出,中華電信計劃舖設另一條埋在海床下的電纜,但這條電纜2025年才會到位,與此同時,中華電信必須支付備援網路系統費用,以及免除島上居民網路費,而修復兩條海纜將花費中華電信66萬美元至130萬美元,「引發這種成本也是灰色地帶侵略的一環」。
布勞指出,全球正面臨鋪纜船短缺問題,拖累中華電信修復時程;在僅有的約60艘鋪纜船中,只有8艘船齡低於18年,多數船齡介於20至30年;這些鋪纜船都屬於民間,而且市場似無興趣改善現況。
未來會有更多海底電纜埋在海床底下,但那也得靠現有的60艘鋪纜船,這種情況為準備製造更多海上「意外」的國家提供良機。
布勞表示:「破壞電纜可能變成我們所屬世代的封鎖方式─而且不同於過往世代的封鎖,它可以暗地進行。無怪乎其他電信業者都在研究中華電信的備援行動,因為它們也可能被迫在台灣和其他地方部署這類措施。」
「希望會有許多國家研究台灣的反應。回應破壞性極大的無形封鎖,可能成為西方政府面臨的最棘手外交挑戰之一。」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