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救贖我的烤雞》:因為手中的麵團活著,因而你體會到生活還必須繼續下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祖父過世以後我做了非常多這款麵包,多到必須到處分送:訪客、陌生人、鄰居⋯⋯,或許潛意識裡我正在組建一個部落,分享麵包是大家都能接受且無法拒絕的方法,透過分享我的麵包,這群人分享了我詭異而難受的哀慟,並且在我逝去親人的時候成為我的親人。
文:艾拉・瑞絲布萊吉爾(Ella Risbridger)
平復哀慟的哈拉麵包
我的祖父會讓我早餐吃蘋果派,有一次我們還問他早餐可不可以吃冰淇淋?他說如果你們找得到就去吃吧,我們跑去外面的冰庫裡找到兩盒小甜筒,他也就讓我們吃了。那大概是他守信用的方式吧。他是我爸爸的爸爸,他是一名老師,偶爾也當當傳道士。他來自一個小鎮名叫傑克森戴爾(Jacksondale),可是我們從沒在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
我的祖父也非常會說故事。他會從袖子找出故事,用手帕包起來,然後把手帕抖開彎下腰對我們說:「啊,我想起一個故事啦。」
他說的故事都很好聽,我通通都記得,這些故事鮮明地像我親眼見過一般。
他每次見到我們都對我們很好,但他並不常與我們相見;他過世的時候我已經很久沒見到他了,這大概使我更難受吧,我那時才二十多歲,對死亡認識不深,但是祖父的死大概是其中最怪異的吧:這個人我認識,或說我曾經認識,只是現在不認識了;他的逝去對我的現在一點影響也沒有,卻深深刺傷我的過去,我不是因為現在的我而思念他,而是為了曾經的我⋯⋯,但是,一個人要怎麼對已經不認識之人的逝去而哀慟呢?
我用做麵包平復哀慟。麵包是生活必須,因此是撫平哀慟的最佳良藥——微小的活體在你的手中呼吸、冒泡、蓬發,因為手中的麵團活著,因而你體會到生活還必須繼續下去。
平復哀慟的規則寫在哪裡我不知道,不過我明確地知道麵包製作的規則;我不知道如何平復傷慟,卻知道如何做麵包。我知道六條辮子的哈拉麵包怎麼做:用憤怒的力氣揉麵團、用哀悼的心情等待發酵、一邊編織一邊找到生活的規則,我覺得傷心的時候更需要讓雙手忙碌,而用手編織麵包是最好的療癒。所以每當煩躁或不知所措的時候,我都會回頭來找這份麵包食譜,它的複雜度使你的心和手剛剛好的忙碌。
我祖父過世以後我做了非常多這款麵包,多到必須到處分送:訪客、陌生人、鄰居⋯⋯,或許潛意識裡我正在組建一個部落,分享麵包是大家都能接受且無法拒絕的方法,透過分享我的麵包,這群人分享了我詭異而難受的哀慟,並且在我逝去親人的時候成為我的親人。
更何況,大家愛這款麵包啊,它看起來既美麗又複雜,實際操作其實沒那麼難,但是大家就是會很驚豔。人們通常對於麵包都有類似的反應,實在是因為他們把做麵包想像得太困難了。
可做1條麵包
- 1包7克的速發酵母粉
- 250毫升溫水
- 40克幼金砂糖
- 625克高筋白麵粉
- 2茶匙細鹽
- 3顆蛋
- 4大匙味道中性的油,如花生油
- 如果想要的話可以撒些海鹽或罌粟籽
從酵母開始進行,基本上就是喚醒它。把溫水倒入一個小碗、加入酵母粉、一點點糖,攪拌均勻直到融化,接著靜置5-10分鐘,直到厚厚的一層泡泡開始形成。
把麵粉、鹽和剩下的糖放進一個大碗,或是攪麵機的鋼盆裡,攪拌均勻使得麵粉接觸到空氣。深呼吸。
粉類中央挖一個洞,把兩顆蛋打在洞裡,第三顆蛋將蛋白蛋黃分離(你可以這樣做:輕輕將蛋殼敲成兩半,輪流重複用兩個蛋殼接住蛋黃,並讓蛋白流下),蛋白留至待會刷麵包表面,蛋黃加入粉類的另兩顆蛋,接著加入油,攪拌均勻,它會呈現有如泥漿狀的軟麵糊。
然後將酵母泡泡倒進來,繼續攪拌均勻,最後會呈現出蓬鬆且難以攪拌的麵團。
此時你可以架設好攪麵機,將很難再攪動的麵糊用機器揉個6-8分鐘;或者你也可以將檯面灑好手粉,用盡吃奶的力氣用手揉:指節深入麵團、用手指折疊麵團,至少10分鐘,直到它柔軟可塑形成一個球體,你的手能感覺到麵團可以了。
將麵團置於上油的深碗或攪麵機鋼盆裡發酵,蓋上乾淨的茶巾並靜置於溫暖處約1小時,或至麵團呈兩倍大。
取出發酵的麵團秤重,除以六,得出每一股的重量。把麵團依照算出的重量分成六小團(這個動作比你想像得容易),然後把小團揉成細細長長的條狀,條狀的長度和厚度會決定麵包成品的形狀:短胖的會變成日常麵包,瘦長的會變成鈴鐺形狀,比較像節慶麵包。
把六股條狀的麵團排列整齊,頂端處相黏合,然後開始編織:取最右一股跨過右二、穿進右三下、跨過右四、穿進右五下,這樣右一就會在左一;重複這個動作,每次都從新的右一開始,直到所有的條狀麵團都編織在一起。這個動作做起來比聽起來簡單得多,你絕對可以做到;但是你必須要很專心在處理麵包。這對平復哀慟來說是好事,因為當你專心在做麵包,就會無法認知其他事、不記得其他事、感受不到其他事——你只專注在做麵包和編織麵團。
如果你要做的是短胖型的,最後幾股麵團捏在一起,用手掌將麵團整形推高,讓它更高更圓。
如果你做的是瘦長型的,那就要做成一個圈圈。你要把麵團拉起來,兩端編織接成一個圓圈。不用擔心,麵團很堅強不會破掉,隨便編沒有關係,只要兩端能接合。
把編好的麵團拉起來移到鋪好烤紙的烤盤上,再回到溫暖處發酵1 小時,直到蓬鬆。將烤箱預熱175℃,蛋白刷在麵團表面,如果覺得不好刷,可以在蛋白裡加一茶匙的水,就會比較好操作。如果你想要加些罌粟籽或海鹽,現在可以撒上。
放進烤箱烤30分鐘,15分鐘時反轉烤盤。麵包呈現深金黃色或是麵包中央溫度顯示88℃時,就是好了。如果你沒有溫度計,用指節敲敲麵團,聽到空心的聲音就是好了(這聲音也如同哀慟,尤其是莫名的哀慟:既空心又沉重)。
把哈拉麵包移到通風處架上放涼,蒸氣消失後就可以吃了。你也可以用茶巾包起來去敲鄰居的門,這樣的舉動彷彿說著——我很傷心、我不想那麼孤單、請與我分享麵包⋯⋯。
書籍介紹
Tags: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