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學者預告未來3年,中共將全力對台發動「疑美論」認知戰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學者預告未來3年,中共將全力對台發動「疑美論」認知戰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24日出席國策研究院座談會。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學者指出,台灣社會應該對最近出現的「疑美論」有更清楚的認識,應該了解「疑美論」就是「投降論」,它是一套組合拳,「美國人不會來」搭配「蔡政府沒準備」與「國軍沒能力」,結論就是台灣要投降,「疑美論」也是催眠台灣,不要相信民主自由的價值。

俄烏戰爭今(24)日滿週年,我國智庫國策研究院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合辦座談會,談論俄烏戰爭對兩岸戰略的影響,學者指出,中共接下來將加速「促統」進程,未來3年「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將成為中共對台工作的主流思想,而「疑美論」與「投降論」將成為中國對台論述的一套「組合拳」。

國立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范世平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有相同的歷史使命,如同普亭將收復烏克蘭當成使命,習近平也把收復台灣當成使命。習近平將國家統一當作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項目,這是習近平與過去的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不一樣的地方。

范世平說,他的老師、學者趙春山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剛從中國訪問回來,他有機會請教趙春山中國對台政策,但發現許多與現實矛盾的地方,包括中國聲稱「反獨」高過「促統」,但從習近平2019年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2022年中共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裡面也強調一國兩制,到今年初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也說要針對統一進行協商,「看起來統一就是比反獨重要」。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指出,未來中國要統一跟台灣誰執政完全無關,是習近平準備四連任所計算的時程,從方法而言,未來3年「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重新成為新一屆中共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主流思想,這也是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的思想理論任務。

董立文指出,「騙台灣」是現階段中共對台工作的核心事項,從宋濤今年公布的「七項對台交流事務」,可看出中共對台工作對象的優先次序,從「在陸台青」開始,接著依序是「台灣支持統一的有識之士」、「在陸台胞」、「在陸台商」、「台灣政黨人士」、「台灣農漁業代表」與「台灣宗教代表」,直接對所有的在中或來訪的台灣人要求「祖國統一」。

董立文指出,俄烏戰爭對中共的啟示,就是想盡辦法斷絕美國與台灣的所有關係,因此,中共對台將全力發動「疑美論」的認知戰。董立文說,

台灣社會對最近出現的「疑美論」要更清楚的認識,應該了解「疑美論」就是「投降論」,它是一套組合拳,「美國人不會來」搭配「蔡政府沒準備」與「國軍沒能力」,結論就是台灣要投降。

「美國人不會來」意味著「歐洲人不會來」、「日本人不會來」、「澳洲人不會來」等等,「疑美論」也是催眠台灣,不要相信民主自由的價值。

共軍繞台常態化,增加在台外資疑慮、擔心能源穩定供應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也從軍事的角度分析。他指出,中共解放軍是中南海政策工具箱,中共對台軍演或軍事行動過去都是因應美台互動,或台灣和其他國家的外交做的回應,但現在從單一事件的回應演變成「時間到了就要軍演」。像今年一月初就有軍演,但當時台美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互動,林穎佑說可能是針對我國國軍春節加強戰備的回應。

GettyImages-1242294693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2022年8月,中國軍機飛越平潭島,中國軍方試圖以軍演名義封鎖台灣。

林穎佑指出,未來共軍繞台是常態,如果台美有互動,會有「越過台海中線」這種「進階版」行為,共軍在台海附近演訓也可能是針對美國,種種行為都是希望用常態化的方式讓台灣有「被封鎖」的感覺,造成人民對於台灣能源不能穩定供應的疑慮、外資也會有風險考量調整政策,「這都是中國希望達到的」。

林穎佑強調,中國也會用媒體的方式做認知戰,不僅透過軍演弱化國軍實力,也煽動說我國地雷沒用、美國不會來救援,就是董立文說的「組合拳」模式。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指出,春節迄今,共軍機艦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活動頻率明顯下降,共機侵擾我ADIZ和逾越海峽中線的架次明顯減少,對台軍事遏制行動強度下降。但他警告,中共減緩對台軍事威懾行動強度,並非其放棄對台採取軍事遏制,若有新的明顯逾越中共堅持之紅線的變數出現,台海情勢可能再度急轉直下,共軍對台軍事威懾行動強度必將較前階段更加激烈。

IMG_0149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國策研究院24日舉辦俄烏戰爭週年座談會,邀集各界學者與會。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