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眾說紛紜的「蛋荒」,我認為民眾缺乏媒體素養更值得「荒」

比起眾說紛紜的「蛋荒」,我認為民眾缺乏媒體素養更值得「荒」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透過各種數據資料了解到,並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台灣目前有「缺蛋」的問題,目前蛋價的調漲也尚未達到「貴到吃不起」的程度,但是「蛋荒」的新聞不斷報導,卻可能造成民眾的恐慌,跑去大量購買、囤積,導致各大賣場缺貨,這點在之前的「衛生紙荒」就已有過前例。

文:杜芳妮

近日,「蛋荒」又成為了新聞的熱門話題,去年也曾發生過同樣的問題,甚至更早之前也發生過「衛生紙荒」。然而,有多少人想過什麼是「荒」?真的到「荒」的地步了嗎?如若真的「荒」了,那「荒」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如果沒有「荒」,那為何此議題會吵得如此熱烈?又是誰散布說「荒」的消息?其目的又是什麼?

在現今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除了接收各類媒體製播發送的資訊以外,又有多少人思考過這些資訊背後的其他意義?內容挑選了甚麼重點、又將哪些內容排除?如果我們僅接收單一管道的資訊又有什麼問題?

就讓我們先從最表面的問題開始吧,究竟台灣是否正面臨「蛋荒」的問題呢?如果100個人之中有10個人吃不到蛋算是蛋荒嗎?還是80個人吃不到才算呢?另外,關於蛋價的提高,是合理的提高,還是不合理的提高呢?真的貴到讓人吃不起了嗎?

如果從各家新聞的留言下面大約可以看到兩派說法,也各自都有支持者,根據筆者的自身經驗,每天去早餐店一樣吃的到整顆蛋的蛋餅,蛋餅也沒有漲價,超市的架上一樣販售著與以往價格差異不大的雞蛋;或許民眾的經驗與筆者不同,但這終歸都只能算是個人經驗,若要將其套用到整體社會現況,並不是嚴謹的作法,我們應該尋求更客觀的資料。

《商業周刊》今年2月21日發表的「為什麼缺蛋、鬧蛋荒?雞蛋價格漲回歷史高點,背後有哪些原因」一文中,就針對台灣是否真的缺蛋提出了清楚的數據與分析,其中提到造成缺蛋的可能原因為「高病原性禽流感」,自去年開始到今年2月8日,台灣已有15座蛋雞場受到疫情影響,累計已撲殺22萬隻蛋雞。

這個數字或許看似驚人,但是照2022年第三季畜禽調查資料,台灣的蛋雞在養數為4492萬隻,染疫被撲殺的22萬隻蛋雞,僅占總數的0.49%,顯示台灣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禽流感影響。農委會於2月16日提出的資料也表示,目前每日的雞蛋生產量約有2260萬顆,以2300萬人口來算,基本足夠每人每日的國內雞蛋消費需求。

商周記者實際訪問了大型業者,得到的回應是目前仍每日正常供應,沒有特殊情況。根據上述資料,或許可以認為台灣並沒有所謂「蛋荒」問題,但是該篇報導中也提到,台灣除了供應賣場通路的大型蛋雞場,供應傳統市場或店家的小型蛋雞業者也很多,並沒有明確數量的統計制度,目前能查到的雞蛋流通數據,僅是由同業組織協會與政府「估計」所得,實際的明確數量有多少?到底有沒有缺蛋的問題?嚴謹的說,還是一個羅生門。

相較於缺蛋這種與個人感受比較相關的狀態,國際原物料上漲卻是有真憑實據的。根據報導提供的資料,占蛋雞農生產成本7成的雞隻飼料自2021年的每公斤約11元,現已攀升至每公斤17元,雖然漲幅高達55%,但是根據聯合報16日報導,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雞蛋的批發價格漲2元,等於每顆蛋僅漲價0.2元。台北市蛋商公會理事長林天來也表示,目前每台斤雞蛋的零售價大約落在55元、56元。如此來看,蛋價提高應屬於是反映成本的小幅漲價,若是要說每台斤56元、每顆蛋僅漲0.2元,是貴到吃不起蛋,恐有誇大之慮。

既然沒辦法十分嚴謹明確地給出是否有「蛋荒」的證據,那接下來就該討論更深層面的問題,為何各家新聞媒體、民意代表、或是網路上大大小小的各種粉絲專頁、網紅與意見領袖都在大肆宣揚「蛋荒」,其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這議題繼續吵下去,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

其實「蛋荒」問題會在各種媒體上被大肆宣揚的原因並不深奧,這類有關「民生」的議題,自然是新聞媒體的寵兒,吸睛又富有話題性,能提供給新聞媒體收視率,民意代表自然也不會放過這種可以用來當作政績的民生議題,具有政黨支持色彩的粉絲專頁、網紅與意見領袖,同樣也可以利用這樣的議題來成功製造聲量,其實也不算什麼秘密了,相信大部分讀者也都心知肚明。不過,也有不少讀者會認為:「這也沒什麼、不重要、與我無關」,但你可曾想過,當這樣的議題吵得熱火朝天時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嗎?

前面我們已透過各種數據資料了解到,並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台灣目前有「缺蛋」的問題,目前蛋價的調漲也尚未達到「貴到吃不起」的程度,但是「蛋荒」的新聞不斷報導,卻可能造成民眾的恐慌,跑去大量購買、囤積,導致各大賣場缺貨,這點在之前的「衛生紙荒」就已有過前例。除此之外,貿易市場價格講究的是供需,若因「蛋荒」的議題,將台灣的雞蛋市場塑造成需求大於供給的樣態,那價格勢必日漸高漲。

這時候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台灣原本的雞蛋產量充足,你是雞蛋盤商,且手上有足夠的雞蛋,而你已經知道市場價格因為恐慌消息而飆漲,你會願意在今天出售嗎?答案應該不用多說,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就算原本並沒有「蛋荒」問題,也會因為議題的炒作變成真的有問題。

筆者此篇撰文,並無意要去抨擊或是護航這次「蛋荒」問題的任何一方,除了希望提供讀者不同的思考角度之外,亦是想藉今年又再度躍上新聞風口的議題來說明,在現今資訊量爆炸、各類社群媒體、自媒體發達的時代,如果大眾依舊只是被動地接受媒體製播的訊息,那原本不存在的問題,反而可能會成真。理解媒體產製訊息背後的意義、不受媒體框架的影響獨立思考,僅是媒體素養最基本的環節,卻也是目前多數人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