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斷交半世紀,吳釗燮訪AIT總部意味著什麼?民調:台灣民眾對美國立場越來越複雜

美台斷交半世紀,吳釗燮訪AIT總部意味著什麼?民調:台灣民眾對美國立場越來越複雜
外交部長吳釗燮(左)與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顧立雄(右)美東時間21日前往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出席台美國安會談。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美台關係持續升溫,美方強調與台灣關係堅若磐石,但是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立場似乎越來越複雜。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發佈的民意調查,有56.6%的台灣人並不認為美國是個信守承諾的國家,不過又有66.5%的受訪者非常支持美國對台軍售。

過去一周以來,美中在國際外交的激烈競逐,並沒有因為中國氣球被擊落後有任何平復跡象。

美國總統拜登秘密抵達基輔後,與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高調會面力撐烏克蘭。中國最高層級外交官員王毅則在烏克蘭戰爭週年之際到訪莫斯科並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稱中俄關係「成熟堅韌」。在地球另一端,美中對壘再次以台灣問題展開。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踏入了美國在台協會(AIT)在大華盛頓地區的總部。

由於自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後,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台灣在任總統、副總統及外交部長等高層一直以來不被美方允許踏入大華盛頓地區。此次台灣外交部長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R. Sherman)首次在大華盛頓地區會面,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的攻防,以及台灣在此情勢下的自主性幾何,都成為熱議話題。

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及美國駐香港總領事的楊甦棣(Stephen M. Young)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此次吳釗燮及台灣國安會主席等人訪美確實吸睛,但美方層級並不算高。他說,台灣官員與美國副國務卿會面,以前並非沒有發生過,只是雙方較為低調,會見地點也離大華盛地區比較遠。楊甦棣認為,這是拜登政府回擊北京的另一次嘗試,展現對台北的持續支持。

台灣官方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鍾志東博士認為,此次會面基本上是一種美國「外交嚇阻」的戰略,目的是預防台海戰爭爆發。他告訴《BBC》說,白宮透過非軍事的外交手段,展現了對台北的支持,也對北京發出警示的訊號,所以此次如此高調。亦是拜登慣用的外交戰略。

目前為止,北京並未對此次吳釗燮踏入AIT美國總部有任何反應。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上周在例行記者會強調稱,美方需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及三個中美聯合公報規定,「切實將美國領導人作出的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落到實處,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插手台灣問題。」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則在2月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警告,若民進黨當局執迷不悟,「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一味推高兩岸對立對抗,甚至不惜將台灣同胞置於危難境地,解放軍將以行動說話,採取必要措施堅決挫敗任何「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

外界預計北京對於台灣持續在灰色地帶,以切香腸(salami slicing)的外交手段一直進行緊密觀察,何時會有所反應,並如何反制美台往來,會是下一波觀察重點。

最新的突破是什麼

據美媒報道,美東時間2月21日,吳釗燮與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等領銜的代表團,於美國在台協會總部,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等涉台事務高階官員針對安全議題舉行了一場會談,同行的還有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以及傳出將接任AIT主席的白宮國安會中國與台灣事務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

上次台灣在任外交部長訪美的時候是拉到距離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車程30分鐘左右的城市會面,這次不僅進入了大華盛頓地區,還首次出現在AIT總部,其所在地是與華盛頓特區一河之隔的阿靈頓(Arlington),同時也是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所在地。

有分析稱,此次吳釗燮外訪,美方打破了外交「慣例」。台灣政治評論者顏擇雅評論稱,雖然台灣兩大黨都稱「維持現狀」,但「現狀」與「非現狀」並非黑與白一刀切,「而是整片灰色光譜,北京也一直用力在挪移現狀。要把現狀推回幾年前的樣子,台灣必須出力,美國也會。台灣出力的主要方式是積極備戰,美國的方式則非常多。」

Eric Chu, Chairman of Taiwan's ruling Nationalist Party, or Kuomintang(KMT), delivers remarks to the full house of supporters at the China Garden restaurant on November 11, 2015 in Rosslyn, Virginia, just over the Potomac River next to Washington, DC.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在2015年11月到訪與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一河之隔的羅斯林,這裡也屬於阿靈頓地區。但朱當時並非台灣政府官員。

這些灰色地帶的外交抗衡,在這幾年台美關係升溫,美中關係緊繃的背景下,越來越常見。

2020年9月,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突然在私人推特帳號,將個人簡介改為英文「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台灣駐美國大使)。2021年,蕭美琴又獲邀出席拜登的就職典禮,是1979年華盛頓與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以來的首次,一度引發北京抗議。

2021年,傳出拜登政府將允許台灣駐美機構從「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這件事情白宮至今都沒有直接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意見。2021年4月,美國國務院又發佈了新的「對台交往凖則」,允許美台官員自由會面,美官員也被允許與台灣官員在台灣駐美代表處會面,並出席美台斷交前的台灣大使官邸雙橡園(Twin Oaks)舉辦活動。不過,目前美方仍不同意蕭美琴以雙橡園為住所,台灣在雙橡園的舉辦的雙十國慶活動,也沒有國務院官員出席。

針對美國對台戰略變化,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布蘭德斯(Hal Brands)說,白宮近年來以「切香腸」戰略等反覆且細緻的行動,盼能麻痺對方(指中國),令美台間一切行動往來變成外交慣例,或更能暗渡陳倉,在不過度觸動中方神經下從事一些更敏感的外交行動,譬如高層軍事互訪。

布蘭德斯認為,「切香腸」等灰色戰略會持續數年,台灣的國際地位也會繼續提升。但美方的「切香腸」動作若太大,絕對會遭致北京極大反彈,並在計算得失後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