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FTX事件後砍向「境外交易所」的刀:各國推出哪些不歡迎措施?交易所如何因應?

FTX事件後砍向「境外交易所」的刀:各國推出哪些不歡迎措施?交易所如何因應?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界各國正在加緊把加密貨幣產業的監管漏洞補上,例如框架最完善的日本在FTX事件爆發後,政府迅速採取應變措施,甚至即將開放用戶提款。至於不落地的「境外」交易所,開始要面對各種「不受歡迎」的舉措......

「境外」交易所的意思是,未在特定國家或地區開設公司、取得執照或符合當地法規,而是用戶自行下載App使用。

FTX事件的教訓很慘痛,政府、產業風向也在改變,接下來我來談談,那些砍向「境外交易所」的刀。

斷金流

幣安(Binance)法幣銀行合作夥伴之一的Signature Bank宣布,從2023年2月1日起,不再處理交易金額低於1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客戶,導致部分個人用戶,無法使用SWIFT銀行轉帳。

其它未落地的交易所,我的觀察是,也將越來越難與當地銀行,開帳號、建立金流業務。

監管

世界各國正在加緊把加密貨幣產業的監管漏洞補上:

1. 日本

日本監管框架最完善,於2022年底前出台第一部穩定幣監管法案,日本於FTX事件爆發之後,政府按照現行監管措施迅速地採取應變措施,近期日本用戶領先全球,甚至即將開始提款。

2. 韓國

韓國跟台灣的狀況有點像,都是FTX事件的重災區,不一樣的是,韓國各部門皆對加密貨幣各項業務該如何監管紛紛表態:

金融服務委員會(FSC)、金融監督院(FSS)搶著要來規管所有持牌業者,甚至韓國中央銀行也跳下來,建議立專法監管穩定幣。

3. 歐盟

歐盟近期已出台虛擬貨幣監管的框架法案(MiCA),並在討論何時施行。

4. 美國

美國紐約州有最完整的加密貨幣監管法制, 聯邦政府層級目前還沒有,還是很個案判斷。不過如果你在紐約沒有牌照,對美國政府來說,你就是境外平台。

當各國監管都開始落地,「境外」平台就成為了排斥的對象。

五種不歡迎措施

境內平台業者不友善?這老實說也能理解,境內平台業者,為了符合當地法規,自己閹割了可能無法合規的產品,付出了高昂的法遵成本,自然心裡不是滋味。

對於境外平台,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幾種「不歡迎措施」:

  1. 政府發布投資警訊(但通常不痛不癢)
  2. 要求Google、Apple、Facebook等大型平台業者配合下架APP及其廣告內容
  3. 明令禁止國內金融機構對境外平台提供服務
  4. 限制信用卡交易
  5. 執行網域封鎖(這是最狠的,直接讓用戶無法解析網站)
q01lbxdfitc4cdl0pbe1xp1mcl1phc
Photo Credit: iStock

FTX事件後,曖昧模糊的空間越來越小,不落地的「境外」交易所,開始要面對各種「不受歡迎」的舉措,境內跟境外平台的摩擦,也會越來越多。

但我想這也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必然,對於用戶而言,其實也不是壞事,未來不用單純依賴「信任」,有更多落地的合規交易所可以選擇,更完整的監管,同時也是多一層保障。

而不願落地的交易所,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越來越遠離中心化機構,必須開始擁抱:演算法穩定幣(法幣掛鉤的穩定幣被監管了)、Defi、DAO(不走法人實體)以及去中心化域名(避免遭停止解析)。

怎麼走,都有路,區塊鏈就是如此有趣的地方。

本文由果殼 Mr.Shell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