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迪士尼的黑暗遺產:政治正確的非裔選角能否重寫《小美人魚》的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迪士尼娛樂帝國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但它如何對待一個世紀以來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遺產?由非裔美國演員擔綱的新版《小美人魚》的上映將會是一個令人滿意的開始嗎?
文:Julia Hitz
富有遠見的美國插畫家迪士尼(Walt Disney)創造了從米老鼠到唐老鴨等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動畫形象。
迪士尼娛樂帝國創立於1923年10月16日,當天迪士尼向紐約電影發行公司溫克勒(M.J. Winkler)出售了12部電影,包括《愛麗絲夢遊仙境》。
這筆交易拉開了迪士尼品牌延續一個世紀的成功的序幕。本世紀,迪士尼已經從一家電影製作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多媒體娛樂集團,擁有自己的串流媒體平台和眾多子公司。
為作為百年慶典紀念之一,迪士尼經典電影《小美人魚》的真人翻拍版將於2023年5月26日在影院上映。然而,影片的開始並非一帆風順。
新版《小美人魚》的選角風波
在1989年版迪士尼動畫電影中,主角艾莉兒(Ariel)被認為是「名副其實」的美人魚,身材瘦削,皮膚蒼白,長著一頭飄逸的紅髮。
這部電影的故事取材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於1837年的童話故事《小美人魚》,迪士尼在經歷一段市場低潮之後,靠著它賺得盆滿缽滿。
《小美人魚》和它的主題曲〈在海底〉贏得了金球獎、葛萊美獎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和最佳歌曲獎。它和緊隨其後的《美女與野獸》(1991)、《阿拉丁》(1992)、《獅子王》(1994)和《風中奇緣》(1995)等動畫片掀起了1990年代的迪士尼熱潮。
但在2019年,當迪士尼宣布非裔美國女演員、歌手貝利(Halle Bailey)將飾演艾莉兒時,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此感到滿意。
在#notmymermaid(不是我的美人魚)標籤下,人們以種族主義侮辱的方式請願反對這一選角決定。許多1989年版影迷無法想像扮演這個角色的演員會長得不一樣。
迪士尼堅決捍衛其選擇貝利的決定。在由迪士尼旗下的有線電視網路Freeform發布的推特聲明中,它寫道:「《小美人魚》的原作者是丹麥人。艾莉兒……是一條美人魚……但為了爭論起見,我們假設艾莉兒也是丹麥人。丹麥美人魚可以是黑人,因為丹麥『人』可以是黑人。」
迪士尼讚揚了貝利的傑出才能,並表示無法接受宣稱她「看起來不像卡通人物」這一種族主義事實。
老動畫片中的種族主義
在1941年的迪士尼電影《小飛象》中,一群烏鴉坐在樹枝上,其中一隻烏鴉抽著雪茄。他們歡笑、跳舞、唱歌,還取笑坐在附近的一頭大耳朵小象呆寶(Dumbo)。
烏鴉的頭領名叫克勞(Jim Crow)——這也是19世紀喜劇演員賴斯(Thomas D. Rice)的藝名,他以歧視性地扮演黑人的表演而出名。「吉姆克勞」也成為美國南部種族隔離法的別稱。
近年來,迪士尼承認這部經典電影中的這個場景令人反感,因為它讓人想起克勞的種族主義表演。在克勞的表演中,身為白人的他將臉塗黑,穿著破爛的衣服,模仿和嘲笑南部各州種植園中被奴役的非裔美國人。這部電影還包括其他嘲諷非裔美國人的描繪,這些描繪淡化了奴隸制的歷史。
目前,迪士尼通過電影開始前的觀影警示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被警示的動畫片包括《小飛象》、《小飛俠》和《貓兒歷險記》等。
警示語裡寫道:「這個節目包括對人物或文化的負面描述和(或)虐待。這些刻板印象在當時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
該公司表示,此類警示旨在激發討論,以幫助創造一個沒有歧視的更加包容的未來。問題是,僅僅在電影開始前警示一下就可以了嗎?
文化挪用:當時和現在
「文化挪用」是指一種文化的組成部分,例如智慧財產權、文化表現形式、手工藝品、歷史或知識類型被另一種文化成員使用,特別是用於資本收益。
迪士尼的電影作品中有幾個例子,出於娛樂目的而採用和改變了特定文化的元素。例如,電影《風中奇緣》與原著的故事幾乎沒有共同之處——迪士尼將一個10歲的女孩變成了一個迷人、衣著輕薄的女人,讓她愛上英國冒險家和殖民主義者史密斯(John Smith)。
隨著時間的推移,迪士尼認識到了這些錯誤。該公司現在越來越多地嘗試講述真實的故事,並與來自其他文化的創作者交流和合作。迪士尼於2019年創建了「Stories Matter」(故事攸關)平台,以討論其電影製作的新方法以及過去犯下的錯誤。
迪士尼電影和性別歧視
從女權主義的角度來看,許多迪士尼經典作品也存在性別歧視問題。尤其是小美人魚的故事不盡人意,因為她好不容易逃離了嚴厲的重男輕女父親,卻投入了一個她幾乎不認識的王子的懷抱——她不僅為此改變了自己的形體,還放棄了自己的聲音。
近年來,迪士尼改變了這種做法。
新的女主角被允許體驗她們的冒險,而不是把尋找王子作為人生的目標,例如《海洋奇緣》;或者挑戰傳統的浪漫愛情觀念,例如《冰雪奇緣》。
自2010年代以來,迪士尼電影中也出現了同性戀角色,例如2022年的《奇異世界》以同性戀浪漫為特色,儘管它也受到LGTBQ+社群中一些人士的批評。
對於這些社會問題,例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恐同現象,只能通過講述更多樣化的故事來解決。
在此背景之下,迪士尼如何重寫小美人魚艾莉兒的故事,直到5月這部電影首映才會揭曉答案。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