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秘金屬球到加菲貓電話,每年,海浪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沖上海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個東西大約1.5公尺寬,近乎球形——日本人不太確定它是什麼。最近,這個神秘的圓球被衝上濱松市的海灘,引發各種猜測,人們好奇它可能是什麼東西。它也不是第一個出現在海岸線上的神秘物件。每年,海洋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衝上海灘,這些物品乍看很難辨別究竟是什麼。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那個東西大約1.5公尺寬,近乎球形——日本人不太確定它是什麼。最近,這個神秘的圓球被衝上濱松市的海灘,引發各種猜測,人們好奇它可能是什麼東西。
儘管有金屬外觀,但它可能不是一個未爆炸的地雷——不過炸彈專家還是做了查驗。它也不被認為是某種監視設備——最近有報導稱中國間諜氣球在美國大陸上空漂蕩,加劇了人們的這種擔憂。
奇怪的巨型球體被衝上陸地,這不是第一次:2019年,倫敦警方對沃平的泰晤士河畔發現疑似未爆炸裝置的報告做出回應,那個東西原來是一個巨大的聖誕樹裝飾球。
它也不是第一個出現在海岸線上的神秘物件。每年,海洋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沖上海灘,這些物品乍看很難辨別究竟是什麼。
近年來海灘拾荒者偶然發現的奇怪物件,比如:
- 2022年佛羅里達州沙灘上一個不尋常的物體,24公尺長,木材和金屬組成。人們猜測那可能是舊碼頭殘片、納斯卡比賽中的障礙物、甚至一排觀眾座位。考古學家後來發現這是一艘沉船。
- 過去35年來,布列塔尼一處海濱的居民始終對一件事困惑不解——為什麼沙灘上會出現卡通角色加菲貓的固線電話。最近才找到罪魁禍首——一個被丟失的貨櫃。
- 十年前,歐洲各地都出現了刻有Tjipeter字樣的橡膠塊。它們可能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橡膠種植園。去年,又出現了一個沙灘橡膠之謎 ——當時在英國法爾茅斯海灘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塊狀物件,有層次,那可能是100年前的一捆橡膠片。2020年在蘇格蘭設得蘭群島發現了另一個同樣的物件。
- 2018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海灘上出現一個大型泡沫物體,一些媒體稱它為「太空垃圾」,但後來地方當局經過冷靜分析,結果表明那是一個浮標。
這些海灘上的發現揭開一個事實,那就是物體可以移動多遠,以及它們可以在海裡停留多長時間。塑料或橡膠等材料可以在海洋中持續留存數十年,並長途跋涉數千英里。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2020年,英國國民信託發佈了一份在英國各地海灘被海浪拍上岸的物品清單:其中包括來自俄羅斯的驅逐蒼蠅噴霧罐和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氣霧罐,以及1976年的袋裝薯片和1980年代某次野餐的殘留。
研究人員可以用精心繪製的洋流地圖來推斷被沖上海灘的物件來源。自1980年代以來,海洋科學家採用一系列標凖化的漂流浮標,每隔幾個小時就會發送相關位置信息。
十年前,海洋學家根據這些數據創建了一張互動地圖,展示了海洋中的碎片可以漂移多遠。點擊海洋中的一個點,地圖會告訴你一個物件在幾天、幾周和幾個月後會漂移到哪裡結束旅程。例如,從日本海岸掉落的物品可以在大約三年後到達加州海岸。
廢棄物品,如印表機墨盒、注射器、高爾夫球、名片和飲料瓶已被用於跟蹤洋流。
有時,海洋漂流碎片也會幫助科學家繪製洋流圖。
用於這個目的的最著名的漂浮物包括2.9萬隻塑料海龜、鴨子、青蛙和海狸,這些 被稱為友好漂浮者的物品1992年從Ever Laurel號商船上跌進太平洋,十多年後,它們還在陸續被發現,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跟蹤洋流的速度、位置和範圍。
在2023年2月下旬發現海灘巨球的日本,研究人員也開始利用漂浮物品來繪製洋流。據鹿兒島大學的藤枝茂(Shigeru Fujieda)說,用於這個目的的包括天然物品,如來自海底火山噴發產生的成片漂浮的火山碎屑岩,也包括廢棄物品,如打印機墨盒、注射器、高爾夫球、名片和飲料瓶。
在2023年2月稍早時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藤枝提出了一種追蹤洋流的新方法:打火機。「一次性打火機是為數不多的有證據證明其來源的海洋垃圾之一,因為它們打印了有關消費國或城市的信息。」他寫道。
更重要的是,打火機「堅固和空心的結構使得它們可以在海上漂流很長時間。它可以很容易地在海灘上找到、撿起和攜帶,因為它的顏色鮮艷,體積小。」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他在研究中,分析了七年來從北太平洋(從日本到美國)沿岸的海灘和河口收集的7萬9948個打火機,據此繪製和跟蹤亞洲和美國的海洋垃圾流——理論上講這可以讓各國更好地了解海灘上出現的塑料污染和垃圾的源頭。
原則上講,這些信息還有助於確定潛在的入侵物種如何通過漂浮的碎片穿越海洋,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定居。2011年,襲擊日本的海嘯將500萬噸碎片衝入大海。其中一些在北太平洋漂浮了一年多——包括一個18公尺長的碼頭殘骸,漂流了451天後被衝上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海岸。搭上這些碎片便車的,是通常只出現在日本淺海水域的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分析碎片時發現了289種通常棲息在日本海岸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一種名為北太平洋海星的高度掠食性海星。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它們可能會在北美水域站穩腳跟,並開始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至於在日本出現的那個神秘球體究竟是什麼,本文截稿時仍未確定。然而,最可能的解釋可能比社交媒體上一些瘋狂的臆想更無聊一些:它可能是某種繫船浮標。然而,這可能還是無法阻止人們和媒體繼續猜測,就像每次大海拋出一個大型神秘物體一樣。
- 點擊這裡閲讀原文,瀏覽BBC Future 其他文章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