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紀的信號3》: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漫畫裡的台灣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以「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圖像史料重說18-20世紀的台灣歷史。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挖掘各種圖上沒說的事。透過這些精采故事,讀者將能穿越時空,重回歷史場景,探索不一樣的台灣史。
文:黃悠詩(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檔案與大眾史學碩士學程,目前就職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漫博組,主要協助辦理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相關業務。期待可以用歷史及歷史學改變世界。)
第九章 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漫畫裡的台灣史
每一個看到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人一定都忍俊不禁:黑色緊身褲、綠色腰帶加上紅色長靴,這分明是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經典角色——原子小金剛,但是小金剛原本應該是錐狀的頭髮卻被老鼠耳朵取代了。
這令人懷念的滿滿山寨味,從小喜歡看漫畫的台灣讀者一定不陌生,這本奇葩漫畫正是台灣業者於一九六五年出版的漫畫,也許它就曾出現在你過去經常光臨的租書店呢。除了喚醒大家的童年回憶外,事實上,這本漫畫也承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台灣史,而且還不只是僅限於台灣的台灣史,它超越了國界,更穿越過去與現在。

故事要從封面說起
既然要以這本小書為起點,那麼我們就從一本書的「臉」來談起。《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整個封面構圖,其實是取自日本光文社於一九六五年六月出版的「原子小金剛」系列單行本第二卷第六號《地表上最大機器人卷(地上最大のロボット卷)》下冊。構圖前景,是原子小金剛加老鼠的混合體;後面的「牛角金剛」,則是原子小金剛系列裡的布魯圖(プルートウ)。
布魯圖第一次現身,是出現在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光文社《少年》雜誌上連載的《原子小金剛》系列第五十五話〈史上最大機器人(史上最大のロボット)〉。年輕讀者可能沒聽過布魯圖,不過當代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在《PLUTO ∼冥王∼》中,就曾用「史上最大機器人」的角色講了一個浦澤風格的原子小金剛故事。
標題「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封面的正上方,寫有「太空飛鼠」的字樣。太空飛鼠(Mighty Mouse)是美國漫畫家兼卡通師保羅.泰瑞(Paul Houlton Terry,一八八七至一九七一)所創造的角色,這隻老鼠超人似乎很早就飛進台灣了,成為早期許多台灣漫畫家改編的對象,例如宜昌出版社的《太空飛鼠宇宙人》、文鋒出版社的《鼠國雙雄》等。
巧合的是,手塚治虫也曾經表示自己在創造原子小金剛的外型時,其實受到太空飛鼠很大的影響。不知道《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封面繪者,是否因為知道了這段淵源,所以才結合這兩者?另外,這也顯示了這本台灣出版的漫畫,還受到太平洋對岸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
封面下方的「電視卡通」或許是當時漫畫出版社為了吸引讀者,利用電視卡通的名號來為作品增光。而兩部相關的作品,事實上也早在電視上亮相了:原子小金剛在一九六三年就由株式會社蟲製作(株式会社虫プロダクション)改編成卡通,太空飛鼠則是早在一九四二年就飛向美國家家戶戶的電視螢幕了。除了利用卡通噱頭宣傳之外,當時台灣漫畫還經常搭台語電影、布袋戲或民間傳說的順風車,可見許多台灣漫畫家都走在時下娛樂的最前端,精準地掌握了同時代台灣人的娛樂品味。
接著打開漫畫,進到《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故事內容。第四、五集的內容大致就與一九六五年光文社《少年》雜誌所連載的《原子小金剛》系列第五十六話〈機器人形人篇(ロボイド)〉一致,另外第五集後半及第六集的內容,則大致與一九六○年於光文社《少年》雜誌上連載的第四十一話〈死亡十字架殿下(デッドクロス殿下)〉一致。但是,可以看見每一頁的格子數都變少了,變成「一頁三段」的表現方式,如此一來故事的時間感變得比較稀薄,而較複雜的機器人也消失了。



單純觀察此漫畫書的外表,我們可以摸索到部分台灣漫畫發展的獨特歷史背景,但在進到漫畫故事細節的討論之前,我們應該先從《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故事原作——手塚治虫開始。由此著手,除了讓《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的故事回歸歷史脈絡外,也可以看到為什麼台灣漫畫與日本漫畫之間有這麼多的糾葛。
台日漫畫文法分歧
手塚治虫本名手塚治,出生於一九二八年。他從小就喜歡看漫畫、電影及戲劇,同時也是一位小小漫畫家。喜歡漫畫的手塚治虫從小學就開始在班上傳閱自己畫的漫畫,長大之後也是創作不輟。後來考上大阪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後,手塚治虫卻沒有忘記自幼的漫畫夢,試著向各報社毛遂自薦自己四格及長篇漫畫。終於在一九四六年於《少國民新聞》上展開〈小馬日記(マアチャンの日記帳)〉的連載,也開啟他今後的漫畫家人生。
但是真正讓手塚治虫成為日本漫畫界震撼彈的,還是非一九四七年出版的《新寶島》莫屬。單純看每頁格子的形狀和數量,大家可能會覺得《新寶島》沒什麼了不起的,跟前面提到台灣的《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一樣,都是一頁大約三格,而且三格都是平均分配、非常工整的長方形,比起現在常見的商業漫畫遜色多了。但是,讓我們還原一下戰後日本漫畫出版的現場,大家就可以體會為什麼《新寶島》這麼厲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物資非常匱乏,連紙都非常珍貴,因此當時的紙張使用的量是分配的。報社或老牌出版社當然會分配到絕大部分的紙,戰後初期新成立的小出版社就只能使用碎紙漿製作、品質非常粗劣的紙。這種紙被稱為「仙花紙」,新興的小出版社就使用仙花紙來印製「赤本漫畫」。「赤本」原本是指江戶時代廉價的娛樂用書籍,當時封面常常是紅色的,因此就以「赤本」稱呼,之後漫畫也成為赤本的常見內容之一,所以發展出「赤本漫畫」這樣的分類。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