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擬跟進歐盟禁止公務手機使用TikTok,市調報告:美國成年人看TikTok時間接近Netflix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監控與資安風險,法國政府也正在考慮對自家公務人員祭出相似禁令的可能性。政府發言人維宏(Olivier Véran)1日強調,「部會的公務手機沒有一台裝有TikTok或其他應用程式」。他同時宣布,最高層級正在考慮,是否對「中央或地方行政機關訂定規範」。
(中央社)對TikTok的不安全球延燒,法國政府1日表示,正考慮跟進歐盟,禁止公務員在有公務軟體的手機上使用。參議院TikTok調查委員會2日正式啟動,議員表示,若歐盟被監控,則成員國也都有風險。
繼美國後,加拿大、丹麥等國國會與歐盟執委會近期紛紛基於網路安全考量,通過法案或發布命令,禁止公務人員在政府電腦,或裝有公務應用軟體的手機等裝置上使用TikTok。
面對監控與資安風險,法國政府也正在考慮對自家公務人員祭出相似禁令的可能性。政府發言人維宏(Olivier Véran)1日強調,「部會的公務手機沒有一台裝有TikTok或其他應用程式」。他同時宣布,最高層級正在考慮,是否對「中央或地方行政機關訂定規範」。
法國參議院法制委員會與主席會議2月9日也通過跨黨派黨團提出的「社群媒體TikTok使用、資料濫用與影響策略」調查案,將由19名參議員組成的委員會自3月起對TikTok進行長達6個月的深入調查。委員會名單已於1日出爐,並於2日正式啟動調查。
而除了青少年成癮的現象外,TikTok令全球不安的原因還有二。
一個是中國的間諜活動風險,包括手機資料被搜集並傳送回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TikTok在去(2022)年底承認員工可以取得使用者資訊,且字節跳動在中國共產黨的管控之下,政府監控並使用資料輕而易舉。
另一個因素則是中國的影響力策略,與隨之散播的不實消息。法媒報導,雖然目前討論層面僅限於公務人員,但限制範圍可能擴大,以打擊假新聞的傳播。法國政府很可能要求TikTok更嚴格的控管散播假消息的內容。
提出國會調查案的參議員馬玉瑞(Claude Malhuret)在《星期日報》(JDD)1日刊登的專訪中表示,TikTok特別引發疑慮的原因在於,「這是一間寄居在極權政權下的中國企業,沒有獨立的司法,而立法權強制企業與政府合作」。
提及歐盟緊急要求員工刪除TikTok的決定,馬玉瑞認為歐盟執委會「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一但下了這個命令,「就必需要交代這個決定,解釋在資料傳送的層面出現了什麼問題?非常有可能動機與資料刺探有關,也就是歐盟不願講的原因」。
馬玉瑞強調,「若TikTok對歐盟進行間諜活動,那表示所有國家也都面臨威脅」,且分析,若歐盟僱員有危險,法國公務員與企業老闆也都會有相同危險,他告訴《巴黎人報》(Le Parisien),「沒有理由法國不能採取同樣措施」。
馬玉瑞表示,調查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歐盟執委會提供做出此禁令決定的相關資訊。「況且這個決定來得突然,真的很不尋常」。
法國參議院對TikTok的深入調查即將展開,馬玉瑞表示,在縝密的調查中,「TikTok若有欺騙,將付出昂貴代價」。他指出,目前TikTok態度配合,但擔心在回覆問題時會避重就輕,「魔鬼藏在細節裡」。
趨勢科技(Trend Micro)網路安全策略主任阿帕吉雍(Nicolas Arpagian)在《法蘭西西部報》(Ouest France)3日的報導中表示,中國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真正的問題在於,TikTok是否可能是中國政治策略的工具?並認為要求公務人員不能在公務相關電話中裝置TikTok,「也不算是很激進的安全政策」。
巴黎天主教學院(ICP)當代中國研究學者藍可(Emmanuel Lincot)則說,「禁止TikTok也是西方國家在與中國對抗中施壓的一種方式。在經濟層面上,這是反擊的手段,因為西方國家許多資訊服務平台都無法在中國使用,他們市場盛行保護主義」。
市調報告:25-54歲的美國成年人對TikTok特別容易上癮
(中央社)根據市調機構「內幕情報公司」(Insider Intelligence)2日發布的一項報告,美國成年人花在短影音分享應用程式TikTok的時間,已接近用於串流平台巨人Netflix的時間。
《法新社》報導,「內幕情報公司」報告指出,TikTok使用量在兩年前即已讓谷歌(Google)擁有的YouTube黯然失色,並持續以比YouTube更快的速度成長,特別是在處於收入黃金階段的美國成年人。
報告也說,「美國成年人的TikTok用戶,花在此應用程式的時間正迅速增加。」「遠遠領先花於YouTube的時間,並縮小了與Netflix之間的差距。」
這間市調機構表示,25至54歲的美國成年人對TikTok特別容易上癮。它同時預測,今年美國成年用戶每天平均花在TikTok將近56分鐘,比看Netflix的時間少6分鐘。
報告中說,自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大流行以來,TikTok是社群網路總使用時間持續成長的一項重要原因。
「18至24歲的TikTok用戶,每天在TikTok上觀看相當於一部完整長度的喜劇電影。」
報告指出,千禧世代與X世代「觀看傳統電視的時間正在減少,許多電視觀眾很可能在看電視的時候同時在看TikTok。
美國國會由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本週通過「嚇阻美國科技敵國法案」(Deterring America's Technological Adversaries Act, DATA),這項法案將使禁止使用TikTok變得更容易,不過它將面臨言論自由支持者的挑戰,以及民主黨在眾議院院會與參議院的反對。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