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最後工作報告:十年任期僅一小時畫下句點,團派退出中國政壇視野

李克強最後工作報告:十年任期僅一小時畫下句點,團派退出中國政壇視野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發表最後一次總理報告|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克強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弱勢的總理,原本應該主掌中國經濟,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外界早已不說「習李體制」,而稱「習核心」。李克強的角色因此尷尬,因為經濟決策非他說了算。

(中央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5)日在人民大會堂做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根據報告內容,他在兩岸部分強調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台灣民眾福祉的制度和政策。

根據紙本報告內容,在展望今年的兩岸政策方面,寫道:「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開創復興偉業。」

在過去5年的回顧方面,兩岸部分則說,「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午舉行開幕,李克強正在做政府工作報告。

工作報告強調交流,陸學者:政策反映兩岸民意

(中央社)今(2023)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兩岸部分強調和平發展與交流。大陸涉台學者周志懷今天表示,今年兩岸關係較特殊的是疫後恢復交流,這是主導的政策,反映兩岸主流民意。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周志懷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分析,從大環境來看,今年兩岸關係仍受美中關係、「蔡當局」倚美與台灣下半年選舉因素影響,綜合起來看,兩岸關係並不樂觀。

周志懷指出,今年兩岸關係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結束後,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對於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期待,這是主流的民意,疫後交流與合作是主導的政策。

對於大陸新任國台辦主任宋濤上任後,積極推展兩岸民間交流,其中代表的意涵為何?周志懷指出,交流能夠增進兩岸民眾之間的情感,因為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若不交流,兩岸民眾感情會越來越疏遠,如此下去會使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至於交流是否能管控危機?周志懷說,交流不一定能管控立即、現實的危機,「有點超過預期」,層面不太一樣,但交流是一個基礎工作,對緩和兩岸緊張態勢有一定作用。

他強調,現在交流合作是重點,如果台灣方面順應民意,應能反映到政策制定的過程,但還需要觀察後續選舉如何主導情勢發展。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涉及兩岸部分一字不漏地說出報告內容。在回顧過去5年的工作中,涉台部分僅以「港澳台工作取得新進展」一句帶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兩岸內容為,「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開創復興偉業。」

GettyImages-94996346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中國2023年經濟成長目標5%左右,CPI漲幅約3%

(中央社)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今天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中發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目標訂為5%左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目標為3%左右。

中國第14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今天上午正式開幕,李克強進行總理任內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宣布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目標訂為5%左右。這個數字一如事前中國內外智庫、投資機構預測「5%到6%之間」,然而這是近3年來最低的數字。

2021年到2023年,中國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所設下的經濟成長率目標分別為6%、5.5%左右、5%左右。其中2021年受到比較基期過低,以及施行各種刺激消費的政策影響,最終經濟成長率達到8.11%;2022年則受困於疫情、嚴格封控衝擊產業與消費,以及國際局勢的因素,最終經濟成長率僅3%,遠低於預期。

除了經濟成長率目標外,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列出了多項2023年經濟數據目標。

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設為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目標設在3%左右;至於居民收入成長目標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至於糧食產量保持在1.3兆斤以上。

李克強報告時提到,今年的財政赤字率目標則設為3%,要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對現行減稅降費、退稅緩稅等措施,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做好基層「三保工作」(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他也提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李克強告別作僅花1小時,10年總理難改革、中國走集權老路

(中央社)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做最後一次總理報告,政壇告別作只花1個小時。中共政壇將全為「習派」,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強裸退,一個時代黯然結束。

李克強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弱勢的總理,原本應該主掌中國經濟,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外界早已不說「習李體制」,而稱「習核心」。

李克強的角色因此尷尬,因為經濟決策非他說了算。習透過2個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把傳統上被認為是總理的經濟大權奪去,令國務院僅是一個聽令辦事機構。

GettyImages-653466812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