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將公布2月出口恐連6黑,台股需留意中國經濟政策、美總經數據

台灣將公布2月出口恐連6黑,台股需留意中國經濟政策、美總經數據
基隆港出口船隻|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檢視主要出口市場,台灣1月對中國與香港出口衰退33.5%,光是這部分的萎縮,就影響總出口年減幅度逾6成;不過,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指出,中國疫後解封帶動生產製造指數重回擴張區間,為台灣帶來的出口紅利可望慢慢浮現,將是一大觀察點。

(中央社)財政部3月7日將公布2月出口統計,預估恐連6黑。學者分析何時景氣回春有3大觀察點,首先是全球主要央行何時止步升息,促使終端需求回溫;其次是主力貨品電子零組件庫存壓力;第三則是中國解封後的正面效應。

國際經濟基本面走弱加上春節因素,今(2023)年1月出口315.1億美元,年減21.2%,未能開紅門,連續5個月負成長;財政部統計處估計,2月出口規模將落在333億美元至348億美元,年減幅雖可望收斂至7%到11%之間,但顯然難逃連6黑命運。

通膨、升息、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俄烏戰爭與美中科技戰風險仍在,財政部統計處指出,今年國際經濟邁向「低緩成長」的根本架構未改變,短期出口表現不易明顯回升。

「上半年出口能見度不高」,台經院國際事務處研究員邱達生分析,主要是歐美採鷹派升息以對抗通膨,導致這兩大關鍵終端市場需求受到抑制,製造業不振,而歐美這一波低靡景氣的谷底大約落在第3季。

邱達生表示,不管是科技或傳產貨類,台灣出口有將近8成是零組件等中間財,如果終端需求很疲弱,供應鏈不會有運轉的動機,「沒有訂單,就沒有接單,就沒有製造,自然也沒有出口」。據統計,外銷訂單截至1月未見復甦、也是連5黑。

進一步觀察出口主力貨品,邱達生指出,電子零組件在疫情期間的2020年、2021年,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扛起台灣的外貿表現以及經濟成長,但現在有庫存去化問題待解,勢必影響近期出口。

反映在數據上,電子零組件1月出口年減20.1%,不僅寫連3黑,跌幅也是11年來最深。財政部統計處分析,儘管夾雜春節因素干擾,但反映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弱的效應,正在擴大,也顯示電子產業景氣進入修正期。

檢視主要出口市場,台灣1月對中國與香港出口衰退33.5%,光是這部分的萎縮,就影響總出口年減幅度逾6成;不過,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簡錦漢指出,中國疫後解封帶動生產製造指數重回擴張區間,為台灣帶來的出口紅利可望慢慢浮現,將是一大觀察點。

此外,據主計總處最新預估,第1季出口年減幅度可能來到15.43%,但將逐季回溫,第3季衰退幅度收斂至個位數,第4季轉正成長9.76%,與2022年「逐季走低、旺季不旺」的劇本正好相反。

邱達生指出,確實可以觀察下半年是否出現些許反彈,屆時若歐美升息告一段落,終端需求有望回溫,翻轉訂單頹勢,但他認為,力道應不會太強勁,原因在於歐美升息腳步料持續到5、6月,就算上半年劃下句點,由於景氣沒有預期般的糟糕,下半年也不見得會轉鴿降息。

台股多空方向,法人:留意中國經濟政策、美總經數據

(中央社)美國聯準會釋出鴿派訊號,帶動美股收漲;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今(5)日登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今年經濟成長率目標5%左右。法人分析,台股除留意中國經濟政策對產業的影響,也須持續觀察美國通膨及總經數據。

道瓊工業指數美東時間3月3日終場上漲387.40點或1.17%,收在33390.97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64.29點或1.61%,收在4045.64點。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上漲226.03點或1.97%,收在11689.01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44.223點或1.48%,收在3028.337點。

台股3月3日小漲9.7點,收在15608.42點;成交量新台幣2397.84億元;週線連二紅。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3月5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中發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時,將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目標訂為5%左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目標為3%左右。

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認為,上半年基本面仍是逆風,但庫存持續下降、有零星回補拉貨;中國經濟工作會議可望釋出潛在刺激政策,對包括散裝、鋼鐵、手機、自動化,與著眼規格提升的產業如伺服器、交換器、VGA顯卡等也可望有提振作用。

不過,由於美國1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個人消費支出(PCE)差於預期,PGIM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孫傳恕認為,後續仍須密切關注後續通膨變化、總經數據等,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應對長期通膨目標及升息看法的影響。

在機會面部分,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認為,可從長線趨勢與動態機會中找投資方向,其中,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需求、AI人工智慧發展、資料中心及雲端需求等科技帶來的長線趨勢將持續;另外,由於綠能是全球政府積極推動的目標,如電動車相關、儲能等產業可望持續獲得政策支撐及資金投入。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