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教的事:由淺入深三個建議,讓你「聽音樂」的樂趣加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甚至是「大部份」)人聽音樂是只聽,或「只能」聽到人唱歌的,義務教育教過看五線譜跟吹直笛,卻沒怎麼教我們聆聽,這樣要如何真正享受音樂呢?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使各位成為「好」聽眾,畢竟這點我也還在努力,而是想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音樂的樂趣。我根據實踐難度,由淺入深提出三個層次的建議:
文:學長音樂黑白講/楊學長
在正式開始前,想先分享讓我起意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經驗。
事情發生在高二時的美術課,老師允許我們邊播音樂邊做勞作,大夥這下可興奮了,畢竟對不能使用手機的私校學生來說,要在上學期間聽到音樂幾乎是癡人說夢,也個個迫不及待想藉此展示自己的品味,我當然也不例外,當時放的便是下面這首日本爵士樂團bohemianvoodoo的〈Nomad〉。
播了十數秒後,一位同學大概是終於忍不住了,大喊:「怎麼都沒有歌詞啊?」讓我既錯愕又不甘,但也只能自個兒生悶氣,為曲子,更為自己打抱不平,難道沒歌詞就不是音樂、就不能放嗎?
不過很快地我領悟兩件事:第一,回想起來,不看場合挑曲子又沒人附和這件事十分尷尬;第二,有些(甚至是「大部份」)人聽音樂是只聽,或「只能」聽到人唱歌的,義務教育教過看五線譜跟吹直笛,卻沒怎麼教我們聆聽,這樣要如何真正享受音樂呢?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使各位成為「好」聽眾,畢竟這點我也還在努力,而是想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音樂的樂趣。綜合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我根據實踐難度,由淺入深提出三個層次的建議,搭配音樂以外的例子輔助說明,保證老嫗能解。
我的提議如下:
一、聽見全景:認識常見樂器的聲音
除了人聲之外,吉他、貝斯、鼓,還有鋼琴、電子琴、合成器等鍵盤樂器(功能上和吉他類似),是樂團式編曲中最常見的樂器配置,無論風格是流行、搖滾或R&B,其中鍵盤樂器由於用途太過廣泛且音色多樣,這次暫且略過,請先認識鼓、貝斯和吉他吧。
這麼做的意義為何?以我那位大喊的同學為例,他之所以抱怨沒有歌詞,是因為他長久以來聽音樂就只有「人聲」一個焦點,這當然情有可原,畢竟人聲是我們最習慣的聲音。不過這就好比各位看《蒙娜麗莎》,那難以言喻的神秘微笑固然是其魅力所在,但若因此忽略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在背景和構圖上的巧思,未免可惜了這幅傑作。
學習辨識樂器,是為了聽見樂曲的「全景」,一旦具備這種能力,便能把原本混雜的音團根據樂器一一拆解,進而從各種角度聚焦,將視野所及盡收眼底,然後發現,原來那早已播了千百遍的愛曲,自己竟如此不熟悉,未曾「著耳」過的背景,又竟是如此豐富。
至於如何練習,我想聚焦單一樂器演奏是最直接的方法,下面分享三位我喜歡的樂手YouTuber,可以省去各位自行搜尋的成本,有興趣也不妨到他們的頻道逛逛。其實這個練習也不需做得多,對聲音產生印象即可,最重要的是在平日聽音樂時實踐,仔細尋找那些躲在耳朵角落的聲音。
(有關樂器各自的職責,一次說明各位恐怕難以消化,待日後再寫一篇專門講解,也能談得較多。)
- 鼓:黃子瑜
- 貝斯:Davie504
- 吉他:弓木英梨乃
二、縱向挖掘: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
先來釐清兩個詞的定義吧:所謂「橫寬」,指能藉感官從作品直接接收的資訊,以及其刺激產生的感覺;言之「縱深」者,可看作作品的一個部分,但須透過作品外的管道接觸,並且對作品解讀和價值判斷的影響,可能比「橫寬」還大。
套用簡單的例子,就好比小時候讀唐詩,第一次翻開課本,僅從詩作本身讀出的感想,即屬於「橫寬」屬性;之後老師講解了詩人生平,以及所處時代等創作背景,這些資訊不只增加,甚至改變你對作品原有的觀點,就是「縱深」的意義。
其實任何一種創作都是如此,李宗盛和林憶蓮的〈當愛已成往事〉何以深情?李白的〈月下獨酌〉何以瀟灑而淒涼?梵谷(Vincent Van Gogh)自畫像中,缺失的那隻耳朵何以讓人同情?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總與作者的親身經歷、時代環境脫不了關係。
那該怎麼發掘縱深呢?當然是用各位最熟悉的Google囉,除了作品相關資料,查找一直聽不懂的歌詞也算在這個範圍。雖然看似比第一點容易,但比起只要聽聽音樂,找資料可麻煩多了,而且中文資料往往很不齊全,遇到外國創作更是如此,經常會需要一定的外語能力,故放在第二個層次介紹。
三、直接聯繫:學習一項樂器
我從小一開始學習古典鋼琴,直到國二準備升學才停止,老實說最後幾年是學得很不愉快,因為一來學的曲子枯燥,二來又幾乎是為了檢定練習,實在乏味,不過後來卻覺得,幸虧父母當時願意做這個投資。
無論如何,學過鋼琴確實讓我和音樂之間,建立了比一般人還強的連結,加上較早有意識地接觸樂團音樂,便自然關心起人聲以外的樂器演奏,逐漸從看譜,變成用耳朵學習,再透過不分雅俗地聆聽大量作品,用經驗慢慢歸納出何謂「高層次」(我想避免用「好/壞」分類)的編曲和演奏。
所以學習樂器,不僅能演奏自己喜歡的曲子、拉近和音樂的距離、辨別作品的層次,更甚者,當練到某個程度,將可以在腦海產生樂手演奏的畫面,並體會其編曲思維與心境,聽音樂的樂趣又進一步提升。
當然,把學樂器放在最後介紹是有理由的,它的門檻是比前兩者高出不少,這無關乎你有無天份,而是因為除了需要一筆額外花費,能否遇到教授「音樂」而非「樂器」的好老師,也很看緣分,即使如此我仍鼓勵各位,若有餘力請務必嘗試看看。
結語
以上三點提議,各位覺得如何呢?它們之間並沒有實行順序之分,也不需很強硬地要求自己達成,自然地實踐於生活才是最佳做法,就看作是筆者的小叮嚀,希望各位在聽音樂時可以想起它們。若各位有更好的想法,也歡迎分享給其他讀者認識,讓更多人能充分享受音樂。
後記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