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去世70週年:三名少年張貼「反動傳單」勇於挑戰獨裁統治的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史達林執政的近三十年裡,他對外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容置疑、一言九鼎的威權,對不同意見實施殘酷的鎮壓。然而,蘇聯卻又同時發生了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雖然並不頻繁、規模也並大,但卻很好地表明許多人並不與極權主義政權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去世,整個蘇聯似乎陷入了哀悼之中。但在悲痛的外表背後,人們對這位領導人的看法並不一致。在他統治期間,蘇聯數百萬人在政治清洗和饑荒中喪生,另外還有數百萬人忍受著貧困。在那段時間,蘇聯曾有三個男孩,並不屈服於史達林的權威。
在史達林執政的近三十年裡,他對外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容置疑、一言九鼎的威權,對不同意見實施殘酷的鎮壓。
然而,蘇聯卻又同時發生了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雖然並不頻繁、規模也並大,但卻很好地表明許多人並不與極權主義政權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其中一次活動發生在烏拉爾(Urals)山脈地區的工業城市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烏拉爾山區是俄羅斯歐洲和亞洲部分的分界線,而這座城市是一家拖拉機製造廠的所在地。
1946年春天的一天,三個少年在市中心張貼傳單。排隊買食物的當地居民疲憊地看著他們。
男孩們沒有膠水張貼傳單,他們用泡在水裡的麵包做成的漿糊把從學校筆記本上撕下來的紙粘在牆上和燈柱上。

Photo Credit: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饑餓的人們,起來戰鬥!」 紙上的筆跡很幼稚,像是出自學生之手。
在排隊中的一位女士讀了傳單說:「這個是有思想的人寫的。」
男孩們是亞歷山大・波利亞科夫(又名舒拉),米哈伊爾・烏爾曼(米沙)和葉夫根尼・格肖維奇(根亞)。這三名少年都是13歲,領頭的是舒拉・波利亞科夫。

Photo Credit: Polyakov family archive / BBC News
他的家人最早來自烏克蘭的哈爾科夫,他和母親、祖母、姐姐和阿姨一起在戰爭期間被疏散到烏拉爾。由於市政部門疲於接納許多戰爭撤離人員,他們一家五口住在一間房裏。
舒拉的父親在戰爭中喪生。他的媽媽是律師,供養全家。
根亞也是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長大的,但原因不同。他出生在列寧格勒,1934年他的父親被捕,被誣告屬於一個計劃推翻政府的地下網絡,就這樣無影無蹤地再也沒有回家。
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根亞的媽媽搬到了車里雅賓斯克。儘管她的丈夫是「人民的敵人」,但她還是設法找到了一份中學教師的工作。
根亞的父親在戰前被處決,但家人等到很久之後才知道他的死訊。
米沙和根亞一樣,也來自列寧格勒。但他的家人都健在,他的父母在戰爭開始時搬到車里雅賓斯克,在當地的拖拉機廠工作。當時拖拉機廠造的是坦克,而不是農業設備。
在車里雅賓斯克,米沙的家人生活在異常擁擠的環境中,甚至被迫與陌生人共用一個房間,隔開空間就靠拉起一根晾衣繩,在上面掛牀單。
三個男孩上了同一所學校。米沙和根亞甚至坐在教室的同一張桌子上。
儘管他們只有13歲,但已經在閲讀馬克思,列寧和史達林的著作,這些著作被列入他們學校教學大綱的一部分。他們從這些書中了解到,接受不公正的事情是錯誤的。

Photo Credit: Gershovich family archive / BBC News
他們還仔細學習法國革命者在1870年代工人運動期間創作的《國際歌》,這首歌後來成為所有反對社會不公正的人都愛唱的歌曲。
《國際歌》在1922年至1944年間成為蘇聯國歌。男孩們不敢相信,歌詞中呼籲人們起來反對社會不平等的歌詞在蘇聯沒有被禁。
這些男孩和他們的家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靠戰後口糧限量供應勉強度日,經常處於饑餓邊緣。
蘇聯有一個流行的笑話,說1945年2月二戰接近尾聲時,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領導人聚集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應該用什麼方法處決希特勒。
這個笑話說道: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建議絞死;美國總統羅斯福想出了電椅,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希特勒吃蘇聯配給的口糧。這個笑話的笑點在於,邱吉爾和羅斯福都同意了史達林的提議,說這將會是最殘酷的懲罰。

Photo Credit: Ulman family archive / BBC News
但並不是每個蘇聯人都被迫靠微薄的口糧生存。這三個男孩有一個同學,他的父親是當地工廠的廠長。
這位同學的生活方式與他們完全不同:他每天上學有司機送,他的盒飯裏總是有更好的午飯,在他的生日派對上,男孩們可以喝汽水,看投影到牆上的卓別林的電影。
不用說,廠長的家人不必和陌生人合住一個房間,而是享受著寬敞舒適的住宿。所有這一切感覺就像童話故事中的情節。
即使在戰前,車里雅賓斯克工廠工人的生活條件已經相當艱苦——許多人住在地下室和防空洞裏。隨著戰爭的開始,車里雅賓斯克湧入許多來自俄羅斯西部地區撤離人員,這使情況變得更糟。
1943年12月,工廠管理層發現多達300名工人在車間裏睡覺,因為他們無處可去。有些人說他們沒有冬衣,其他人說沒有鞋子。他們不能離開工廠。
雖然人們有心理凖備在戰爭期間忍受困難,但戰爭結束後,他們對當局的耐心卻消失了。在為打敗納粹德國感到高興的同時,車里雅賓斯克的許多人對繼續忍受屈辱、生活沒有著落感到不滿。

Photo Credit: Chelyabinsk Council Archive / BBC News
三個男孩聽到大人們抱怨地下室潮濕,屋頂漏水,用野菜熬湯,四年沒有用過肥皂以及許多其他生活問題。他們經歷了極端貧困,覺得自己已經一窮二白所以沒有什麼好怕的。
他們對觀察到的社會不公正問題越來越不滿,對蘇聯宣傳中所描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與他們親眼所見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憤怒。
1946年4月的一天,男孩們從學校筆記本上撕下一頁,寫道:
「同志們,工人們,看看你們周圍吧!政府一直在解釋說戰爭造成我們的種種問題。但戰爭已經結束。您的情況有所改善嗎?沒有!政府給了你什麼?什麼都沒有!你聽到的是孩子們有個快樂的童年,但你的孩子卻在餓著肚子。同志們,看看周圍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初,男孩們只在晚上張貼傳單,但幾天后他們變得更加大膽,不再擔心後果。他們甚至讓幾個同學幫忙。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