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去世70週年:三名少年張貼「反動傳單」勇於挑戰獨裁統治的故事

史達林去世70週年:三名少年張貼「反動傳單」勇於挑戰獨裁統治的故事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史達林執政的近三十年裡,他對外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容置疑、一言九鼎的威權,對不同意見實施殘酷的鎮壓。然而,蘇聯卻又同時發生了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雖然並不頻繁、規模也並大,但卻很好地表明許多人並不與極權主義政權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1953年3月5日,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去世,整個蘇聯似乎陷入了哀悼之中。但在悲痛的外表背後,人們對這位領導人的看法並不一致。在他統治期間,蘇聯數百萬人在政治清洗和饑荒中喪生,另外還有數百萬人忍受著貧困。在那段時間,蘇聯曾有三個男孩,並不屈服於史達林的權威。

在史達林執政的近三十年裡,他對外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容置疑、一言九鼎的威權,對不同意見實施殘酷的鎮壓。

然而,蘇聯卻又同時發生了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雖然並不頻繁、規模也並大,但卻很好地表明許多人並不與極權主義政權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

其中一次活動發生在烏拉爾(Urals)山脈地區的工業城市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烏拉爾山區是俄羅斯歐洲和亞洲部分的分界線,而這座城市是一家拖拉機製造廠的所在地。

1946年春天的一天,三個少年在市中心張貼傳單。排隊買食物的當地居民疲憊地看著他們。

男孩們沒有膠水張貼傳單,他們用泡在水裡的麵包做成的漿糊把從學校筆記本上撕下來的紙粘在牆上和燈柱上。

1935年,斯大林與農民

Photo Credit: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儘管普遍認為史達林時代極為專制,但他統治的蘇聯並不缺乏質疑的聲音

「饑餓的人們,起來戰鬥!」 紙上的筆跡很幼稚,像是出自學生之手。

在排隊中的一位女士讀了傳單說:「這個是有思想的人寫的。」

男孩們是亞歷山大・波利亞科夫(又名舒拉),米哈伊爾・烏爾曼(米沙)和葉夫根尼・格肖維奇(根亞)。這三名少年都是13歲,領頭的是舒拉・波利亞科夫。

長大後的舒拉

Photo Credit: Polyakov family archive / BBC News

長大後的舒拉

他的家人最早來自烏克蘭的哈爾科夫,他和母親、祖母、姐姐和阿姨一起在戰爭期間被疏散到烏拉爾。由於市政部門疲於接納許多戰爭撤離人員,他們一家五口住在一間房裏。

舒拉的父親在戰爭中喪生。他的媽媽是律師,供養全家。

根亞也是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長大的,但原因不同。他出生在列寧格勒,1934年他的父親被捕,被誣告屬於一個計劃推翻政府的地下網絡,就這樣無影無蹤地再也沒有回家。

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根亞的媽媽搬到了車里雅賓斯克。儘管她的丈夫是「人民的敵人」,但她還是設法找到了一份中學教師的工作。

根亞的父親在戰前被處決,但家人等到很久之後才知道他的死訊。

米沙和根亞一樣,也來自列寧格勒。但他的家人都健在,他的父母在戰爭開始時搬到車里雅賓斯克,在當地的拖拉機廠工作。當時拖拉機廠造的是坦克,而不是農業設備。

在車里雅賓斯克,米沙的家人生活在異常擁擠的環境中,甚至被迫與陌生人共用一個房間,隔開空間就靠拉起一根晾衣繩,在上面掛牀單。

三個男孩上了同一所學校。米沙和根亞甚至坐在教室的同一張桌子上。

儘管他們只有13歲,但已經在閲讀馬克思,列寧和史達林的著作,這些著作被列入他們學校教學大綱的一部分。他們從這些書中了解到,接受不公正的事情是錯誤的。

長大後的根亞

Photo Credit: Gershovich family archive / BBC News

長大後的根亞

他們還仔細學習法國革命者在1870年代工人運動期間創作的《國際歌》,這首歌後來成為所有反對社會不公正的人都愛唱的歌曲。

《國際歌》在1922年至1944年間成為蘇聯國歌。男孩們不敢相信,歌詞中呼籲人們起來反對社會不平等的歌詞在蘇聯沒有被禁。

這些男孩和他們的家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靠戰後口糧限量供應勉強度日,經常處於饑餓邊緣。

蘇聯有一個流行的笑話,說1945年2月二戰接近尾聲時,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領導人聚集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應該用什麼方法處決希特勒。

這個笑話說道: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建議絞死;美國總統羅斯福想出了電椅,但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希特勒吃蘇聯配給的口糧。這個笑話的笑點在於,邱吉爾和羅斯福都同意了史達林的提議,說這將會是最殘酷的懲罰。

長大後的米沙

Photo Credit: Ulman family archive / BBC News

青年時代的米沙

但並不是每個蘇聯人都被迫靠微薄的口糧生存。這三個男孩有一個同學,他的父親是當地工廠的廠長。

這位同學的生活方式與他們完全不同:他每天上學有司機送,他的盒飯裏總是有更好的午飯,在他的生日派對上,男孩們可以喝汽水,看投影到牆上的卓別林的電影。

不用說,廠長的家人不必和陌生人合住一個房間,而是享受著寬敞舒適的住宿。所有這一切感覺就像童話故事中的情節。

即使在戰前,車里雅賓斯克工廠工人的生活條件已經相當艱苦——許多人住在地下室和防空洞裏。隨著戰爭的開始,車里雅賓斯克湧入許多來自俄羅斯西部地區撤離人員,這使情況變得更糟。

1943年12月,工廠管理層發現多達300名工人在車間裏睡覺,因為他們無處可去。有些人說他們沒有冬衣,其他人說沒有鞋子。他們不能離開工廠。

雖然人們有心理凖備在戰爭期間忍受困難,但戰爭結束後,他們對當局的耐心卻消失了。在為打敗納粹德國感到高興的同時,車里雅賓斯克的許多人對繼續忍受屈辱、生活沒有著落感到不滿。

戰後不久,在車裏雅賓斯克拖拉機廠附近開設了一個公園,但生活條件仍然很困難。

Photo Credit: Chelyabinsk Council Archive / BBC News

戰後不久,在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附近開設了一個公園,但生活條件仍然很困難

三個男孩聽到大人們抱怨地下室潮濕,屋頂漏水,用野菜熬湯,四年沒有用過肥皂以及許多其他生活問題。他們經歷了極端貧困,覺得自己已經一窮二白所以沒有什麼好怕的。

他們對觀察到的社會不公正問題越來越不滿,對蘇聯宣傳中所描述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與他們親眼所見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憤怒。

1946年4月的一天,男孩們從學校筆記本上撕下一頁,寫道:

「同志們,工人們,看看你們周圍吧!政府一直在解釋說戰爭造成我們的種種問題。但戰爭已經結束。您的情況有所改善嗎?沒有!政府給了你什麼?什麼都沒有!你聽到的是孩子們有個快樂的童年,但你的孩子卻在餓著肚子。同志們,看看周圍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初,男孩們只在晚上張貼傳單,但幾天后他們變得更加大膽,不再擔心後果。他們甚至讓幾個同學幫忙。